如何从高峰“解渴”到常态繁荣 ?“五一”假期多地开放机关食堂带来的基层治理启示

360影视 动漫周边 2025-05-07 16:07 2

摘要:在刚刚过去的“五一”假期,旅游市场热度持续攀升。重庆荣昌、湖北赤壁、浙江衢州、安徽黟县、江苏东海等地政府机关食堂面向公众开放成为一道靓丽的风景线。颇具地方特色的菜品加上实惠的价格,让机关食堂出现了大排长队的情况。其中,重庆荣昌区机关食堂刷足了存在感。#荣昌政府

在刚刚过去的“五一”假期,旅游市场热度持续攀升。重庆荣昌、湖北赤壁、浙江衢州、安徽黟县、江苏东海等地政府机关食堂面向公众开放成为一道靓丽的风景线。颇具地方特色的菜品加上实惠的价格,让机关食堂出现了大排长队的情况。其中,重庆荣昌区机关食堂刷足了存在感。#荣昌政府食堂2天接待近2万游客# #荣昌政府食堂米饭蒸了半吨多#等话题冲上微博热搜。地方政府食堂爆火,正成为一种新的“旅游景观”,为地方文旅探索打开了新的思路。

图源:极目新闻

舆论点赞“舌尖上的温度”

节假日旅游高峰期间,大量游客涌入热门城市,会对当地基础公共服务能力带来严峻考验。如何高效承接巨大客流量,提升游客体验,是考验城市管理能力和服务意识的重要指标。在此次重庆荣昌机关食堂对公众开放的实践中,当地政府精准洞察、敏锐捕捉游客在吃、住、行等方面的“急难愁盼”,并快速将解决方案付诸实际行动,为外来游客提供了暖心而实际的便利服务,其主动姿态最为舆论肯定。

时下,游客对于出行目的地的要求早已不仅限于特色资源与地标景点,转向对便利性、安全感、诚信度和人文关怀等“无形资产”的需求升级。政府在节假日期间,尤其在公共服务“第一道口子”上大胆创新,为游客提供实实在在的服务,正成为越来越多小城市实现“出圈”的关键突破口。

央广网发文强调,政府机关食堂主动“破圈”开放,本质上是服务型政府理念的落地,是工作作风的转变、工作思路的打开。《南方都市报》从旅游服务迭代升级的角度评价称,机关食堂开放不是单一应急措施,更是城市治理与公共服务理念革新的明证,标志着中国旅游服务业逐步从拼资源、拼景点,向拼服务细节、拼游客体验转型迈进。此类声音凸显了现今文旅宣传工作的转型——由重宣传向重体验转变,由“窗口形象”向“基层治理”延伸。

更进一步来讲,在机关食堂开放话题的讨论中被提及的另一重点是其象征意义——代表着政府的服务之门向群众、向社会更大力度敞开。政府大楼等公务设施常常带有较强的“公务专用”属性,外人难以进入,社会公众与政府机关之间的距离感较强。这一状态虽是出于高效办公和安全管理的现实需要,但也易被部分网民解读为“管理本位”思维的延续。

然而,随着社会治理现代化进程的推进,群众对政府服务的需求更加多元、开放。此前相对“内倾”的办公设施开始向外界敞开大门,其功能不再以单一办公为中心,而是逐步向社会公众广泛延伸。这种功能定位上的“松绑”和转变正是当今社会治理与政府职能转型的鲜明写照。政府机关日益成为社会服务的窗口、公众生活空间的一部分。

在一片叫好声中,开放机关食堂潜藏的结构性矛盾也不可忽视。机关食堂向游客开放,瞬时填补了节假日高峰期的供给缺口,但随之而来的市场公平、服务压力、监管权责等体制界限问题,也引发了一定的社会争论。主要围绕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机关食堂本质上依托财政或事业单位经费运转,其价格优势建立在“非市场”基础上。短时期向公众开放的初衷在于应急服务与社会责任,但此举有可能模糊政府与市场的界限,加剧行政资源对民营经济的挤压。若政府主导的食堂以超低成本、优质地段和高性价比持续对外营业,此举可能涉嫌不公平竞争、挤占社会餐馆的经营空间、有“扰乱市场竞争逻辑”的倾向。


其次,机关食堂承担了政府内部的保障及一定社会应急功能,其场所本质为办公辅助、日常运转环节。然而高强度对外开放后,其核心业务与服务边界下沉模糊,一旦管理跟不上,容易带来安全、卫生、保障失控等问题。据媒体实地调查发现,荣昌区机关食堂超负荷运转导致餐盘短缺、厨师连续超长工作。当事单位若回应处置不当,可能会被放大解读为“管理失序”“服务粗放”的负面案例。此外,若个别游客不文明行为引发矛盾冲突,现场画面一经传播,也会对政府机关的权威与形象带来挑战。

再次,开放之后的政府食堂涉及食品安全、价格合理性、游客秩序、卫生防疫、应急处置等多项跨部门内容。这也对各个主管部门根据各自职责范围施行监管、明晰权责联动和协同机制提出更高要求。如遇到食品安全事故、价格纠纷、突发事件等实际问题,需迅速定位责任主体,避免出现推诿扯皮、无人问责等局面。

最后,政府机关“敞门”接纳游客,舆论多以“亲民”赞誉之。然而一旦在旅游旺季之后“政策回收”,公众或许会产生“靠假期争一时热闹,日常依旧高冷”的对比失落;若长期只在热点时段为外来游客提供便利,而本地居民依然无缘分享此类服务,则易激化对相关部门的结构性批评,类如“作秀”等负面标签一旦形成,将大大消解此前积累的行政公信力,损害政府形象。

短期的服务创新有助于提升城市温度、游客好感度,但持续性的制度供给则须权衡社会资源、市场承载与治理长远。若以个别时间窗口的亮点被无限追捧,忽视后续精细化治理和公平性,难以承载不断提升的社会预期,容易形成“期望反噬”效应,同时也会对整个政府系统创新的积极性带来损耗。

机关食堂向公众开放,创新了公共服务理念,提升了政府亲民形象。但有关部门必须清醒认识到,行政资源向社会开放本身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其背后牵动产业生态、社会心理、治理结构等多重变量。在开放与公平、创新与秩序、服务与责任之间,必须把握好政策边界,谨防舆情风险的外溢。正如《杭州日报》评论指出,荣昌食堂模式的成功,不在于形式的照搬,而在于其背后的服务型政府理念。优化游客体验和营商环境上各地能做的确实还有很多,不同地区要结合实际资源禀赋和产业结构,从游客实际需求和城市场景创新出发,强化吃、住、行、游、购、娱等各环节公共服务供给,补齐服务短板。

如何从高峰“解渴”到常态繁荣
机关食堂开放对城市治理的启发

荣昌机关食堂向游客开放,在表象上是对节假日高峰期游客“就餐难”问题的及时回应,在纵深上则是服务型政府、治理能力现代化和旅游经济服务转型的重要缩影。它为我国基层政府面对高峰期公共服务压力、城市文旅激烈竞争、社会多维舆论环境的治理提供了典型案例和多方面启示:


一是服务体验已取代单纯的景点资源,成为吸引游客、促进口碑传播的核心驱动力。小城市通过政府系统性服务创新、打破部门壁垒、开放优质公共资源,可在短时间聚合人气,迅速放大品牌传播效应。释放善意和真诚是最能打动人心、留住游客的“软实力”。


二是治理创新不能止于阶段性“补缺”,而应以系统性、规划性、制度性为基础,推动本地餐饮、服务、消费、交通等各主业全面升级。调动一切潜在服务供给——包括但不限于机关、高校、国企等资源共享——才是城市应对流量高峰长期可持续的基础。食品安全、价格透明、服务体验的持久均衡,须通过市场和政府协同治理,兼顾公平与效率。


三是机关食堂等资源的社会化开放,必须严格管控边界,警惕对民营市场生态形成实质性冲击。相关政策设计亟需明确监管机制、财务透明与利益补偿安排,鼓励本地餐饮企业竞争与合作并进,推动行业整体服务能力提档升级。通过“政府引导+市场主导+社会参与”的协同创新,发展壮大区域旅游和消费市场,使其由爆款偶发变成常态繁荣。

机关食堂开放,彰显了政府善用“有形之手”解燃眉之急,但更重要的是,如何在流量红利消褪后,真正打造出行业有序、服务完善、产业强劲、城市有温度的良好发展格局。这正是每一座渴望地域破圈、追求可持续繁荣的城市值得着力破解、积极作为的发展密码。

来源:人民网舆情监测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