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出行前,密切关注目的地传染病疫情动态和相关部门发布的健康信息提示,提前了解当地疫情信息,做好相应防范。
五月伊始,草木葱茏
正是出游踏青、拥抱自然的好时节
但春夏交替之际
随着气温升高、雨水增多
部分传染病也进入高发期
加上人群流动频繁
也为健康隐患埋下伏笔
县疾控中心提醒大家
保持良好卫生习惯
提高防护意识
Part 1
外出游玩期间要做好以下准备
出行前准备
出行前,密切关注目的地传染病疫情动态和相关部门发布的健康信息提示,提前了解当地疫情信息,做好相应防范。
旅途中防护
在旅途中,做好个人防护,预防传染病发生。一是预防呼吸道传染病,科学佩戴口罩,注意与他人保持安全社交距离。二是预防肠道传染病,注重饮食饮水卫生。三是预防虫媒传染病防控,避免在蚊虫活动高峰期(如黄昏和夜晚)到户外活动。四是预防动物传播疾病,不逗弄犬、猫等动物,远离避让异常犬只。
返程后监测
返程后,做好自我健康监测,要密切关注个人及家人健康状况,如出现发热、皮疹、咳嗽、肌肉酸痛、腹泻或其他不适症状时应及时就医。
Part 2
重点传染病防控
(一)手足口病
五月份气温反复多变,加之假期人口流动性较大,在人员相对聚集的地方,容易引起呼吸道传染病的传播,要警惕一些呼吸道“杀手”,常见的疾病包括新冠病毒感染、流行性感冒、麻疹、风疹、流行性腮腺炎、百日咳、水痘等。
防控措施
1、个人卫生:勤洗手,尤其是在接触公共物品后,避免与患者直接接触,避免分享食物和饮料等。
2、家庭卫生:保持居室通风,勤晒衣被。
3、避免接触:少带孩子去拥挤公共场所,避免接触患病儿童。
4、机构防控:托幼机构和学校做好晨午检、因病缺勤追查登记,及时送诊疑似患儿并消毒物品,接种手足口病疫苗,可预防EV71型感染。
(二)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
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由新布尼亚病毒引起的自然疫源性疾病,以发热伴血小板减少为主要表现。易感人群多由从事农业生产的成年居民,尤其是中老年人,男性略多。通常急性起病,高热,伴乏力、纳差等,重者出现意识障碍、出血等,可致多脏器功能衰竭死亡。主要传播途径经蜱虫叮咬传播,可能存在人传人,如接触病人血液、体液等。
防控措施
1、个人防护:减少在蜱虫易生长处长时间停留,进入时穿长袖长裤并扎紧裤腿。
2、清除蜱虫:户外活动后仔细检查并清除身上蜱虫,发现叮咬尽快就医。
3、医护防护:医护人员和护理者在救治护理时做好防护。
4、环境管理:对可能存在蜱虫的环境进行清理和防控。
(三)水痘
水痘由水痘-带状疱疹病毒初次感染引发的急性传染病。感染前驱期有低热等症状,起病后很快发疹,皮疹向心性分布,黏膜常受侵,一般10天左右自愈。空气飞沫经呼吸道传播,接触患者疱疹疱浆感染是最常见的感染方式。
防控措施
1、疫苗接种:接种水痘疫苗是预防水痘最有效、最经济的方式。儿童可在12月龄和4岁各接种一剂次水痘疫苗,能有效降低水痘的发病风险及严重程度。
2、日常卫生:注意个人卫生,勤洗手,尤其是在饭前便后以及外出归来后,使用肥皂或洗手液
3、环境管理:保持室内空气流通,定期开窗通风,勤晒衣被,利用阳光中的紫外线进行杀菌消毒。
4、避免接触:尽量避免前往人员密集、空气不流通的场所,如必须前往,可佩戴口罩。
5、机构防控:学校和托幼机构要严格落实晨午检制度,及时发现疑似病例。一旦发现水痘患者,需立即隔离至全部疱疹结痂干燥,同时对患者接触过的物品和场所进行全面消毒,如教室、宿舍、玩具等,防止疫情在集体环境中扩散。
(四)食源性疾病
食源性疾病指通过摄食进入人体的各种致病因子引起的、通常具有感染性质或中毒性质的一类疾病。主要通过食用被污染的食物传播。食物在种植、养殖、加工、储存、运输和销售等各个环节都可能受到污染,因此要格外注意食品卫生问题。
防控措施
1、食材选择:选择新鲜、无变质的食材,购买食品时注意查看生产日期、保质期等信息,避免购买“三无”产品。优先选择正规超市、农贸市场采购食材。
2、食品处理:处理食物前要洗手,生熟食物的案板、刀具要分开使用,避免交叉污染。烹饪食物要煮熟煮透,尤其是肉类、蛋类和海鲜等食品。如禽肉和蛋类要彻底煮熟,海鲜要高温烹煮足够时间。
3、储存食物:食物应根据其特性选择合适的储存方式和温度。一般来说,熟食应尽快食用,如需保存,应及时放入冰箱冷藏或冷冻,且冷藏时间不宜过长。冰箱要定期清理,保持内部清洁。
4、环境卫生:保持厨房清洁,定期对厨房用具、餐具进行清洗消毒。用餐环境也要保持整洁,及时清理垃圾,防止滋生细菌和害虫。
来源:南漳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