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律分析】小米SU7高速爆燃事故中,各方应承担什么法律责任

360影视 欧美动漫 2025-04-03 00:33 2

摘要:2025 年 3 月 29 日 22 时 27 分 17 秒,发生了一起在德上高速枞阳段,驾驶小米 SU7 标准版,使用激活NOA智能辅助驾驶系统的事故。事故车辆上车上有三名应届毕业生,在与水泥隔离带碰撞后起火,酿成三死惨剧。因事故发生因素过多,小米SU7属于

2025 年 3 月 29 日 22 时 27 分 17 秒,发生了一起在德上高速枞阳段,驾驶小米 SU7 标准版,使用激活NOA智能辅助驾驶系统的事故。事故车辆上车上有三名应届毕业生,在与水泥隔离带碰撞后起火,酿成三死惨剧。因事故发生因素过多,小米SU7属于“网红车型”,且死者家属提了很多质疑,故而引起了大家的广泛讨论。

今天,笔者也根据现在各方公布已经核实的信息,对这场事故各方应当承担什么样的法律责任做一个简单的分析。

图为网传事故现场图片

一、已核实案件事实时间线

2025年3月29日22:27:17 车辆激活NOA智能辅助驾驶系统,设定时速116km/h(高速公路限速120km/h)。驾驶人系车主女友罗某(24岁),持有C1驾驶证(其并非网传的未过实习期,相关事项已经其家属辟谣)。

图为罗某家属微博回应图片

22:28:17 系统首次发出"轻度分心报警",显示驾驶员注意力分散达12秒。根据车载摄像头记录,罗某此时正在操作中控屏播放音乐。

22:36:48 NOA系统发出脱手预警"请手握方向盘",仪表盘数据显示驾驶员双手脱离方向盘时长已达法规允许的15秒上限。

22:44:24 车辆行驶至德上高速池祁段K102+350m处(施工路段),系统检测到前方200米处设有改道路障。NOA发出"请注意前方有障碍"预警并启动自动减速,车速从116km/h降至109km/h。

22:44:25 驾驶员紧急接管车辆,方向盘左转22.0625度,制动踏板开度31%。司法鉴定显示,此时车辆与施工隔离墩直线距离仅剩83米。

22:44:26 车辆向右微调方向1.0625度,制动踏板开度提升至38%。碰撞前瞬间车速降至97km/h,但仍高于该施工路段临时限速80km/h的标准。

22:44:26-22:44:28 车辆左前部撞击水泥隔离墩,动力电池组遭受79G瞬时冲击力。根据EDR数据,碰撞后0.8秒内全车电路中断,车门电子锁死装置未触发解锁。

22:44:39 车端E-Call系统自动接通救援中心,但车内乘员因撞击导致昏迷,未能进行有效呼救。路政监控显示,3名遇难者在车辆起火后30秒内失去生命体征。

23:00 首批消防救援人员抵达时,车辆已形成立体燃烧态势。事故最终导致罗某等3人当场死亡,直接财产损失达87万元。

图为网传事故车辆

二、各方法律责任分析

目前,大家讨论的重点大多在“小米公司”和驾驶员罗某身上,但笔者想说的是,法律上一件事情的结果不一定是只有一个因导致的,它可能是多个原因结合,共同作用导致的一个结果。

(一)驾驶员(死者罗某)的责任

根据法律规定,驾驶员在使用辅助驾驶系统时仍负有全程监控义务。本案中驾驶员罗某存在以下三大过失:

1、持续 17 分钟未按系统提示握持方向盘,全程分心驾驶,未履行应尽的安全注意义务;

2、接管后未采取紧急制动措施;

3、在施工路段未提前降低车速。

且通过已经公示信息可以得知,罗某过度相信、依赖智能驾驶功能,其认知偏差及掉以轻心系导致本次事故的主要原因,故从法律上来说,本次事故罗某负担主要责任。

(二)小米公司的责任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产品质量法》及《民法典》第一千二百零二条,若产品存在缺陷造成损害,生产者应承担赔偿责任。在此事故中,小米SU7车辆作为产品,其是否存在缺陷是判断小米公司是否承担法律责任的关键。需要特别说明的是,目前还没有直接证据证明该小米SU7车辆存在产品缺陷,以下内容仅仅是按照法律规定进行假设探讨。

1、缺陷类型可能包括设计缺陷、制造缺陷等。若事故直接导致车辆上人员死亡的原因是碰撞后的电池起火,且电池因碰撞后结构设计不合理(如防护不足)导致热失控爆燃,则属于设计缺陷;若因制造工艺问题引发短路导致起火,则属于制造缺陷。主张这一点,受害者家属需证明电池缺陷与死亡结果存在因果关系,可能要申请第三方司法鉴定才能确认。

2、若事故中的车内人员的死亡与车辆的车门在碰撞后无法打开存在因果关系,那么小米公司同样需承担产品质量责任,这个问题同样需要进行第三方司法鉴定才能确认。但是笔者认为,根据网上传出的事故现场图片及碰撞示意图,事故发生时已经具备相当的摧毁性,这一点致死的可能性不会很大。

3、智能辅助驾驶系统的缺陷责任

小米SU7车辆搭载的NOA智能辅助驾驶系统在此事故中引发了广泛关注。若经调查认定NOA智驾系统存在缺陷,如算法错误、传感器故障、系统响应不及时等,小米公司同样需承担产品质量责任。同时,小米公司在宣传该智驾系统时,是否存在夸大的、有误导性质的宣传,也是确认其是否承担责任的重大参考因素。

目前,小米负责人雷军已经针对该事故发文回应了。

图为小米公司负责人雷军回应微博截图

(三)车主(死者罗某男友)的责任

车主借车的责任认定,在法律上一般适用过错责任认定的标准,主要审查其在事故发生的过程中是否存在过错。首先,相关车辆不存在知道或应当知道的缺陷;其次,驾驶人具备合法有效的驾驶资格;最后,车上人员没有任何危险驾驶的前科、没有不能驾驶的疾病、不存在借车进行非法用途的情形。

综上,车主(死者罗某男友)在本次事故中大概率不承担责任,但是不排除有其他应该承担责任的情形。

(四)高速公路管理部门的责任分析

1、道路安全管理责任:根据法律规定,高速公路管理部门对道路的安全管理负有责任。若事故路段因施工改道至逆向车道,且施工方未按规范设置警示标志、隔离措施导致事故发生,那么高速公路管理部门可能需承担相应的责任。

2、事故后的应急处理责任:高速公路管理部门在事故发生后应及时启动应急预案,组织救援力量赶赴现场进行救援和处理。若经调查认定高速公路管理部门未履行相关义务,可能需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五)保险公司责任

若事故车辆购买了相应的保险(如交强险、三者险、座位险等),且经调查认定事故属于保险责任范围,那么保险公司需按照保险合同的约定承担相应的赔偿责任。

有的人可能会说保险公司可以驾驶员智能辅助驾驶系统进行抗辩,相关赔偿责任是否应当适当免除。但相关内容目前法律没有明确规定,无法作出判定,笔者认为如果真的有争议,可能还是要根据保单条款来确定。

三、总结

本次事故中,由于涉及多个方面和因素(如产品质量、驾驶行为、道路环境等),所以事故的责任分配会变得格外复杂。死者罗某、小米公司、死者男朋友、高速公路管理部门以及保险公司均可能承担一定的责任。

当然,这个事故除了引起责任划分的法律思考,笔者认为更多的是引起吹捧智驾系统人的反思及公众的警惕,智驾能否替代司机、是否值得用车人拿 命去交付信任等等,都需要观望,待时间验证。

来源:人生总得做点事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