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现在是水果种类是越来越丰富了,不仅很多国外的水果在国内可以种植,甚至南方的水果也能在北方地区种植了。
现在是水果种类是越来越丰富了,不仅很多国外的水果在国内可以种植,甚至南方的水果也能在北方地区种植了。
而在众多的水果中,杏子就曾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在过去相当长一段时间,它还与桃、李并称我国三大原生水果。
然而如今,杏树的身影却逐渐从人们的视野中淡去,种植规模不断缩减,在市场上杏子更是变得罕见了。
是什么让曾经风光无限的杏树走向衰落?这背后的故事,与一句流传千年的俗语密切相关。
辉煌往昔:杏树的历史荣光
杏树是蔷薇科李属落叶乔木,原产于我国,有着超过3000年的栽培历史。
作为一种古老的水果,早在先秦时期,杏树就已被人们驯化利用。《夏小正》中记载“正月,梅杏囿”,表明当时人们已将杏树种植在园囿之中。
到了汉代,杏树栽培技术日趋成熟,《西京杂记》中记载汉武帝曾将杏树引种至皇家园林。
杏树不仅果实鲜美,其文化价值同样深远。古代私塾常以“杏坛”代称,相传孔子曾在杏树下讲学,从此杏树便与教育文化紧密相连。
在诗词歌赋中,杏花更是文人墨客钟爱的意象,“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等诗句,将杏树的柔美与诗意展现得淋漓尽致。
另外,从实用角度看,杏树全身都是宝。杏子富含维生素C、类黄酮等营养物质,具有润肺止咳、生津止渴的功效;
杏仁更是重要的中药材和食品原料,苦杏仁可入药,甜杏仁可食用或榨油。
不仅如此,杏树的木质地坚硬,纹理美观,是制作家具和工艺品的优质材料;就连杏叶也可作为饲料,促进畜牧业发展。
俗语之困:“桃养人,杏伤人,李子树下抬死人”的误解
然而,即便杏树全身是宝,杏子美味又营养,很多人提到杏,往往第一个想到的就是“桃养人,杏伤人,李子树下抬死人”的俗语。
也正是这句话,让杏树背上了“伤人”的罪名,很多人不喜欢吃它,甚至是不敢吃它,这句俗语也让杏子遭受了千年的误解。
从科学角度分析,这句俗语存在着明显的片面性。杏子性温热,过量食用确实可能导致上火、肠胃不适等症状。
但只要适量食用,并不会对人体造成伤害。相比之下,李子含有较多果酸,大量食用同样会刺激肠胃,甚至引发中毒。
然而,由于俗语的广泛传播,人们对杏树产生了畏惧心理,尤其是在食品安全意识日益增强的今天,这种误解被进一步放大。
而且现在的水果种类也多了,可供选择的更丰富了,许多家长出于对孩子健康的担忧,限制孩子食用杏子,导致杏子的市场需求逐渐萎缩,直接影响了杏树的种植积极性。
产业之殇:杏树种植衰落的深层原因
除了俗语的误解,杏树种植的衰落还受到产业发展的多重制约。
首先,杏树果实不耐储存和运输,常温下杏子只能保存2-3天,即使采用冷藏保鲜技术,储存期也有限。
这使得杏子的销售半径受到极大限制,难以像苹果、梨等水果那样实现远距离运输和长时间储存,制约了杏树种植的规模化和产业化发展。
其次,杏树的经济效益相对较低。杏树从种植到结果需要3-5年时间,前期投入成本较高,而果实价格却波动较大。
近年来,随着水果市场竞争日益激烈,杏子的价格持续低迷,果农的收益难以得到保障。
相比之下,种植苹果、葡萄等水果,经济效益更为稳定,这使得许多果农放弃种植杏树,转而选择其他果树。
此外,杏树病虫害较多,尤其是杏疔病、杏仁蜂等病虫害,一旦爆发,会对杏树的产量和品质造成严重影响。
防治这些病虫害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进一步增加了种植成本。
除此以外,杏子的口味单一,并且口感也并不是太好,即便是 成熟了也是带有酸味的,这也导致有不少人不爱吃酸的,更爱吃偏甜的水果。
综合以上种种原因,如今种杏的少了,爱吃杏的也少了。
来源:小冷说科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