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峰化学,60亿元并购被否!

360影视 欧美动漫 2025-05-07 16:34 10

摘要:此前,4月11日,华峰化学公告称,公司拟向华峰集团、尤小平、尤金焕、尤小华发行股份及支付现金购买其持有的浙江华峰合成树脂有限公司(主要产品是革用聚氨酯树脂)100%股权;拟向华峰集团发行股份及支付现金购买其持有的浙江华峰热塑热塑性聚氨酯有限公司(主要产品是TP

4月29日,华峰化学19项与60亿元关联并购相关的议案集体被否。

此前,4月11日,华峰化学公告称,公司拟向华峰集团、尤小平、尤金焕、尤小华发行股份及支付现金购买其持有的浙江华峰合成树脂有限公司(主要产品是革用聚氨酯树脂)100%股权;拟向华峰集团发行股份及支付现金购买其持有的浙江华峰热塑热塑性聚氨酯有限公司(主要产品是TPU)100%股权。

交易若能达成,华峰化学的产品矩阵将覆盖聚氨酯产业链的多个关键环节,形成从基础原料到终端材料的垂直整合。虽然氨纶行业正面临严重产能过剩,2024年行业开工率已跌破65%,而TPU却仍然是布局热点。

TPU,包括聚酯型、聚醚型、聚己内酯型、聚碳酸酯TPU以及其他特殊功能团TPU,产业行业正处于快速成长期,在汽车、鞋材、医疗、建筑、电子电器等众多领域广泛应用,已成为现代工业不可或缺的高性能材料,市场前景广阔。根据相关数据显示,2023年全球TPU市场规模达到了38.04亿美元,预计到2030年将达到58.3亿美元,2024-2030年期间的年复合增长率(CAGR)为6.5%。

全球知名的生产商包括巴斯夫、科思创、亨斯曼、路博润、万华化学、华峰化学、美瑞新材等企业,并且动作频频。

在产能方面2023年3月科思创宣布将在广东珠海投资数亿欧元,建造其最大的热塑性聚氨酯(TPU)生产基地,全部建成后将拥有近12万吨的TPU年产能。2024年1月巴斯夫湛江一体化基地第二套TPU装置投产,成为全球产能最大的单一TPU生产线;2024年11月,道恩股份宣布将新建1.2万吨TPU项目,总投资3500万元,建设周期为10个月。2024年11月,万华化学公示年产12万吨热塑性聚氨酯弹性体扩建项目(二期变更),未来万华化学烟台产业园TPU产能合计达21万吨/年。2025年4月,美瑞新材河南基地年产12万吨特种异氰酸酯项目打通全流程,HDI/CHDI/PPDI产能落地,支撑高端TPU原料自给。

其中,HDI/CHDI/PPDI为原料的特种TPU,也是当下TPU企业在激烈竞争下的一种突围。其中,美瑞新材1.5万吨/年CHDI(1,4-环己烷二异氰酸酯)产能是全球首套工业化装置;0.5万吨/年PPDI(对苯二异氰酸酯)装置是已投产的全球规模最大的装置。

在应用端,2025年3月,科思创与壳牌、日本东舢合作推出高性能漆面保护膜(PPF),采用Desmopan03 UP系列TPU基材,提升抗黄变与透光性,并进入宝马、奔驰供应链;2025年2月,路博润位于上海松江生产基地的应用于漆面保护膜(PPF)行业的ESTANE® TPU新生产线正式投产。

其中,车衣是个比较热门的细分方向。在路博润发布的白皮书表述,消费者对高质量PPF的需求正在迅速增长,不仅关注产品的保护性能,还寻求如改色、图形装饰、特定区域保护以及环保可持续性等更多功能。

此外,生物基TPU是另一个重要方向。包括生物基聚四氢呋喃(PTMEG)、生物基1,4-丁二醇(BDO),生物基1,3-丙二醇(PDO),生物基聚酯多元醇,生物基聚醚多元醇等来源的品种。

万华化学在2022年就成功开发出首款100%生物基TPU产品,并在2024年实现尼龙12弹性体全产业链技术突破,其软段原料采用植物油脂提炼的生物基PTMG。还有盛禧奥的生物基TPU材料Apilon™52 bio;科思创部分生物基热塑性聚氨酯(TPU)系列Desmopan®ec;路博润Biotpu™ by Lubrizol生物基TPU系列等。

巴斯夫在这块布局更深。通过产品创新+闭环生产+全球认证”三轨策略,构建生物基TPU核心竞争力。近日,巴斯夫庆祝其首批生物归属型(质量平衡)热塑性聚氨酯(TPU)Elastollan® BMB 全集装箱的顺利发货。该产品专为鞋履与服装行业量身打造,来自巴斯夫位于中国台湾的 TPU 生产基地。

Elastollan 是巴斯夫旗下的热塑性聚氨酯(TPU)品牌,具有出色的水解与抗菌性能,兼具稳定的加工表现与良好的压缩永久变形特性。该材料在爆破压力表现上尤为出色,可通过挤出和注塑工艺加工,具备极佳的老化稳定性,无论是轨道垫、电缆护套、管材与软管、型材、齿轮还是鞋底,该系列都能提供持久可靠的性能。 此外,1400 系列独特的动态性能源于其明显的玻璃化转变温度(Tg)和拓展的粘弹性平台,这些特性有助于改善尺寸稳定性,并拓宽材料的热应用范围。

并且,巴斯夫已开始在该工厂使用可再生电力,同步推进 TPU 回收项目与“制造 - 使用 - 回收”的闭环体系。

来源:中国化工信息周刊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