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绝不用海归派,里面有间谍!”71岁的董明珠连任格力董事长后,一句惊雷般的言论,把企业和自己一起推上风口浪尖。网友怒批“一竿子打翻一船人”,海归群体直呼“寒心”,连胡锡进都下场喊话“该道歉”。这场风波背后,不仅是人才观的碰撞,更暴露了格力的深层焦虑。
“绝不用海归派,里面有间谍!”71岁的董明珠连任格力董事长后,一句惊雷般的言论,把企业和自己一起推上风口浪尖。网友怒批“一竿子打翻一船人”,海归群体直呼“寒心”,连胡锡进都下场喊话“该道歉”。这场风波背后,不仅是人才观的碰撞,更暴露了格力的深层焦虑。
一、从“十亿赌约”到“间谍论”:董明珠为何越说越狠?
2013年,董明珠用“十亿赌约”硬刚雷军,彼时格力营收碾压小米,豪气干云。但到了2024年,小米营收已是格力1.6倍,空调市场份额也被美的反超。董大姐的焦虑肉眼可见:直播带货、怼同行、搞个人IP,甚至不惜用“间谍论”博眼球。
这次争议言论的导火索,或与格力近年频发的技术泄密事件有关。2024年,一名海归工程师离职后泄露核心技术参数,导致格力损失2亿元订单。但将个案上升为群体标签,无异于“因噎废食”——华为15万员工中20%是海归,任正非直言“锁死人才就是锁死未来”。
二、格力困局:空调卖不动,手机造不好,芯片赚得少
董大姐的“狠话”背后,是格力肉眼可见的颓势:
主业失守:国内空调市场份额从32%跌至25.5%,被美的甩开身位;
多元碰壁:手机销量常年垫底,新能源车营收占比不足5%,芯片利润率仅20%,远低于华为海思;
国际化掉队:海外营收占比12%,不足美的、海尔的一半,欧美市场占有率不到5%。
更尴尬的是,格力一边喊着“自主创新”,一边在全球卖空调赚外汇,却拒绝吸纳国际人才。网友调侃:“赚着全世界的钱,防着全世界的人,这逻辑比格力空调还冷!”
三、海归=间谍?历史啪啪打脸
董明珠的“间谍论”直接否定了中国近代科技史——
詹天佑留美归来,建起第一条中国人自主设计的铁路;
钱学森冲破美国封锁,奠定“两弹一星”基石;
如今80%的两院院士有海外背景,撑起AI、芯片、航天等关键领域。
就连格力引以为傲的空调压缩机技术,也离不开早年与日本企业的合作。闭门造车真能创新?华为用实力打脸:5G、麒麟芯片的突破,正得益于全球化人才网络。
四、排外还是自保?法律与伦理的双重争议
董大姐的言论不仅引发道德批判,更触碰法律红线:
就业歧视:涉嫌违反《劳动法》平等就业条款,胡锡进直言“该道歉”;
信任危机:2024年超78万留学生回国求职,79.3%为硕士以上学历,平均月薪1.5万。一句“间谍论”,让这群高知群体成了“嫌疑犯”;
国际反噬:格力巴西工厂项目因技术安全性质疑搁浅,海外合作伙伴直言“看不懂这操作”。
五、破局之路:开放VS安全,格力怎么选?
格力的困境,本质是战略失衡:
技术孤岛:2万研发人员中海归不足1%,碳化硅芯片研发耗时6年,比亚迪靠海归专家3年搞定;
个人IP依赖:从“董明珠的店”到“董明珠健康家”,企业形象与掌门人深度绑定,风险极高;
管理集权:71岁仍不交棒,选人标准全凭“个人喜好”,孟羽童、王自如争议不断。
要翻身,格力需学会“两条腿走路”:
自主培养+全球引才:像华为一样,国内建研究院,海外设实验室,既防风险又吸技术;
去董明珠化:学苹果淡化乔布斯烙印,用团队协作替代个人英雄主义;
扎根本土,放眼全球:美的收购库卡机器人、海尔并购GE家电,用国际化人才打开市场。
结语
董明珠的“间谍论”,像一面镜子照出中国企业的两难:既要防“卡脖子”,又怕“闭门造车”。但历史早已证明——开放可能带来风险,封闭必然走向衰落。
格力若真想“让世界爱上中国造”,或许该先学会“让海归爱上格力”。毕竟,钱学森们用毕生心血证明:真正的爱国,从不是靠“防贼”,而是靠“聚才”。
来源:水木长龙探索科学宇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