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近年来,职业院校学生实习权益受损事件频发。从江西新能源科技职业学院教师克扣学生实习报酬,到河南平顶山实习生因超负荷工作猝死,职校生被“贱卖”为流水线廉价劳动力的现象屡屡刺痛公众神经。这些本该以技能提升为核心的实习活动,为何演变为利益链条上的“生意经”?背后暴露
近年来,职业院校学生实习权益受损事件频发。从江西新能源科技职业学院教师克扣学生实习报酬,到河南平顶山实习生因超负荷工作猝死,职校生被“贱卖”为流水线廉价劳动力的现象屡屡刺痛公众神经。这些本该以技能提升为核心的实习活动,为何演变为利益链条上的“生意经”?背后暴露的监管漏洞与制度缺陷亟待关注。
被异化的实习:从技能培训到廉价用工
职业院校实习本应是学生将理论转化为实践的关键环节,但现实中,许多学生被批量输送到工厂流水线,从事与专业无关的简单重复劳动,甚至沦为填补企业“用工荒”的临时工。例如,江西某职业学院学生小李在南昌某加工厂实习时,时薪仅15元,远低于同岗位正式员工;山东某职校生小林在酒店客房部实习期间因高强度劳动导致腰椎损伤,却因校方“实习与毕业挂钩”的威胁被迫坚持。
更令人担忧的是,部分学校与企业形成利益同盟。江西新能源科技职业学院辅导员曾通过组织学生考取资格证书收取中介费,而四川某学院甚至以“不发毕业证”要挟学生向合作企业缴纳高额培训费。此类行为不仅违背教育初衷,更涉嫌违法。海南省教育厅等八部门近期发布的《职业学校学生实习管理实施细则》明确指出,严禁以营利为目的违规组织实习,但执行层面仍面临挑战。
权益保障真空:法律缺位与监管失灵
职校实习生的困境,根源在于其法律身份的模糊性。根据现行规定,实习生不被视为劳动者,无法享受《劳动法》保护,导致工资拖欠、超时工作、职业伤害等问题频发。2023年河南实习生李昊在连续通宵直播后猝死,涉事企业却以“合作关系”为由推卸责任,凸显维权困境。尽管最高法曾通过指导案例认定“就业型实习生”可构成劳动关系,但实践中多数案例仍被排除在劳动法外。
监管机制的不完善进一步加剧乱象。虽然教育部等八部门于2022年修订《职业学校学生实习管理规定》,严令禁止强制实习、违规收费等行为,但执行力度不足。部分学校与企业通过拆分协议、虚构实习内容等手段逃避监管,而学生因担心影响毕业往往选择沉默。
破局之路:制度完善与多方共治
针对职校实习乱象,多地已展开探索。海南省要求实习报酬不得低于同岗位工资的80%,并强制签订三方协议,违规单位将列入黑名单;全国两会代表呼吁设立“职业伤害保险”,为实习生提供基本保障。此外,检察机关建议加强法治教育,严打抽成工资、克扣报酬等违法行为,并通过公益诉讼推动综合治理。
校企合作模式的优化亦是关键。天津职业大学推出“旺入淡出”实习机制,结合行业淡旺季灵活安排实践,实现技能提升与企业需求的双赢;浙江大学联合企业开展乡村振兴实践,将实习与社会服务结合,拓宽学生成长空间。
反思:职业教育的本质不能迷失
职业教育的目标是培养高素质技术人才,而非向流水线输送廉价劳动力。根治实习乱象,需重构校企合作的价值导向:学校应强化实习督导,杜绝利益输送;企业需承担社会责任,保障学生权益;监管部门则须完善立法、压实责任,例如将实习单位纳入社会责任评价体系,对违规行为“零容忍”。
2025年3月,最高检与教育部联合推动“双导师”制度,试图通过校企联合培养弥合理论与实践鸿沟。这一尝试能否成为转折点,取决于各方能否真正将学生权益置于利益之上。毕竟,职校生的未来,不应在流水线上被“贱卖”。
职校实习乱象是教育功利化与监管缺位交织的产物。唯有通过制度刚性约束、社会监督介入与校企价值重塑,才能让实习回归育人本质,为职校生搭建通向技能成才的桥梁,而非沦为资本盘剥的牺牲品。
来源:火星演讲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