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推出的五集纪录片《天宫建造》聚焦我国航天事业从无到有、由弱到强的波澜壮阔的发展历程,凸显了中国航天人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攻关、特别能奉献的伟大的航天精神。
纪录片《天宫建造》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推出的五集纪录片《天宫建造》聚焦我国航天事业从无到有、由弱到强的波澜壮阔的发展历程,凸显了中国航天人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攻关、特别能奉献的伟大的航天精神。
纪录片《天宫建造》(图片来源:CCTV记录)
该片体现出几个突出特点:一是有高度。站在人类命运共同体建构、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高度审视并定位中国航天,展现了中国航天人克服种种困难,坚持走中国特色的自主创新之路的不懈追求与鲜活实践。该片对新中国谋划航天发展战略,尤其是围绕建立长久的太空空间站,也就是建立“天宫”这一重大计划所走过的艰难曲折的道路做了详尽的展现,在钱学森先生“外国人可以做到,难道中国人矮一截?”的掷地有声的叩问中,我们走出了一条不依赖国外技术,靠自力更生、自主研发,终于成为航天大国的中国式航天发展的独特道路。这一令人激奋的发展理念,在日益激烈的国际科技竞争的今天,依然有着发人深思的启示与启迪。二是有广度。在人类探索宇宙空间、国际同行已有航天科学实践的广阔视野中,擘画中国航天事业弯道超车的独特理念与成功路径。该片为我们挖掘了全球开展航天科技探索的深刻背景,并在开阔的国际竞争视野中,看取中国航天发展的重要价值。这也为我们继续探索创新提供了纵深的思路与方法。三是有力度。抓住中国航天事业发展的关键节点、关键技术与关键人物,进行挖掘、拍摄与呈现。如我国建造“天宫”的筚路蓝缕的起步;如历经上千次实验终于成功的太空舱“把手”的设计与制造历程;如何一步步从理论建构,到发射上天,再到载人进入太空的惊天故事。四是有温度。该片以纪实手段捕捉场景、刻画人物、讲述故事,为我们留下了难以忘怀的感人影像。既有钱学森、王永志、杨利伟等航天英雄,也有为了做失重实验、头朝下运动多日默默付出的难以数计的志愿者们;既有“天宫”中带去带回的重要科研材料,也有不断被改进、改善的太空菜肴的研制;既有一次次航天员开启太空之旅的庄严仪式,也有航天员家人们趴在窗口期盼亲人平安归来的焦急等待……点点滴滴,令人动容。
该片的推出,让我们感受到为了“国之大者”前赴后继、不断前行的中国航天人感人肺腑的豪情壮志,感受到伟大的航天精神持续恒久的动力、活力与魅力,也感受到纪录片人为了留存这些具有国家档案价值的“战略性影像”而孜孜不倦、精心打磨的高远情怀与专业精神。诚然,微视频已成为当下人们日常消费的重要影像内容,不少媒体平台的影像生产与传播也更多被票房、收视率与流量等指标带动节奏,从传媒科技与艺术发展来看,从影像市场、产业推进来看,尤其从满足百姓多样化文化需求来看,这些影像发展新形态、新方式的活跃无可厚非,但从承载主流文化价值的健康、繁荣、良性的影像生态格局建构来看,我们需要更加关注、重视并需认真筹划、精心打造《天宫建造》这样的优质影像。
来源:文艺报19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