岩万香:从傣寨竹楼到时代舞台的非遗耕耘者

360影视 动漫周边 2025-05-07 16:41 2

摘要:“当我还没竹楼的楼梯高时,奶奶的傣荜声就教我听懂了澜沧江的涛声。”作为景洪曼点村土生土长的傣族青年,岩万香的章哈启蒙始于幼年竹楼生活。面对年轻人对传统艺术的疏离,他选择将“被淡忘的古调”转化为使命——以基层文艺骨干的身份重塑章哈的文化认同。为破解古调失传危机,

扎根村寨,从文化基因到传承使命

“当我还没竹楼的楼梯高时,奶奶的傣荜声就教我听懂了澜沧江的涛声。”作为景洪曼点村土生土长的傣族青年,岩万香的章哈启蒙始于幼年竹楼生活。面对年轻人对传统艺术的疏离,他选择将“被淡忘的古调”转化为使命——以基层文艺骨干的身份重塑章哈的文化认同。为破解古调失传危机,岩万香深入勐海,勐腊等傣族聚居区采集唱调,在走访傣寨采风过程中,岩万香发现章哈不仅是娱乐形式,更是承载傣族历史、伦理与生态观的“声音文献”。2019年他辞去艺术团的工作,怀揣着对民族舞蹈和文化的热爱,与朋友一起创建了景洪1+1舞蹈工作室,致力于民族舞蹈和傣族传统章哈传播传承。近年来,他深入挖掘傣族传统文化,不断“拜师学艺”,学习傣族章哈、刀舞、象脚鼓舞、孔雀舞等非物质文化遗产,并在一次次的教学与对外交流中,把优秀的民族传统文化,传承弘扬下去。

文化传承,探索“非遗进校园”实践

作为多所学校文化艺术校外辅导教师,岩万香在嘎栋小学创立了“雨林小小章哈队”,提出“以问促传”教学法,启发学生主动提问“什么是章哈”“舞蹈动作的傣语含义”等问题,结合傣语应答与动作示范,激发学生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直观认知与内在兴趣。在万达小学、嘎栋小学推广民族传统非遗剧目,将传统傣拳、傣刀等非物质文化遗产融入学校课间和课后服务。这种“非遗+美育”模式,使600余名学生成为章哈文化传播者,其中其中玉金欢、玉欢香等30余名学生和青少年已能独立参与章哈表演。自岩万香从事文艺教育工作以来,曾多次获得州、市教育局颁发的优秀指导教师和创作奖,多次组织学生对外演出与比赛,探索出一条将傣族章哈艺术与民族舞蹈深度融入校园教育实践路径。

服务基层,非遗赋能社会治理

岩万香将章哈转化为政策传播媒介,在家乡曼点村组织村民利用农闲时间开展“火塘宣讲会”,用传统章哈曲调《傣荜》编排法治宣传内容,将法律条文转化为傣族谚语与农耕隐喻,构建政策宣讲与群众生活的“情感共振点”。2020至2024年间,他加入景洪市雨林章哈宣讲团,走基层、进村寨,先后赴勐罕镇曼春满、嘎栋街道曼点、曼沙等傣族村寨,以及允景洪小学、第四小学等单位,用章哈演唱的方式宣讲党的二十大理论30余场,让党的政策宣传“沾泥土、带露珠”。2024年禁毒宣传片《“毒”白》中,他通过将禁毒知识转化为押韵唱词,配合传统乐器演奏,实现了法律宣教与审美体验的有机统一,使受众在文化浸润中自然接受禁毒理念。这种“非遗+普法”模式,使晦涩的法条成为可感知的文化符号,让法律精神融入“听得懂、传得开、记得住”的民族文化基因,在艺术共鸣中转化为群众自觉践行的生活伦理。

“守正创新”,赋予时代共鸣

岩万香自2018年以抖音账号“胖胖岩岩老师”发布章哈唱腔可视化教程,开创了非遗技艺的数字化传承新模式。通过将传统唱腔拆解为分步教学视频,他构建了“视唱交织”的沉浸式学习场景。截至2025年4月,其账号视频播放量达200多万,平均每条视频破万播放,印证了非遗传播从“口传心授”向“智能+”的转型。2024年1月,岩万香与深圳飞越彩虹童声合唱团合作的《依拉灰》,以“清亮原生唱腔+童声现代和声”的创新形式,在专业音乐厅完成章哈艺术的首秀。作品通过悠长调式与跳跃节奏的碰撞,实现古老智慧与新生力量的哲学对话,斩获百万级传播数据。这种“非遗+现代表演”的融合路径,展现了非遗在当代艺术语境中的生命力。2024年11月,他在上海第五届长三角国际文化产业博览会上,展示了西双版纳州文化产业成果,推动了傣族文化的传播;他还代表西双版版纳文化人才参与2023年中老青年“一带一路”友好交流论坛和2024年澜湄国际艺术节暨泰国清莱雨中花节活动,以文化交流助力“一带一路”建设,推动傣族非物质文化遗产走向国际舞台。

来源:云贵高原生活指南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