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线穿梭四十春秋,梁秀玲绣活千年广绣,让非遗“绣”入百姓日常

360影视 日韩动漫 2025-05-07 16:48 2

摘要:在番禺区新造职业技术学校的南粤广绣工作室里,广东省工艺美术大师、广绣市级代表性传承人梁秀玲正俯身于绣架前,手中的银针在丝绸间轻盈穿梭,而她身旁一幅幅的广绣作品,记载着这位广绣家族第五代传承人的匠人的故事。从6岁随母亲学艺至今,梁秀玲用四十多年的时光,将广绣从一

在番禺区新造职业技术学校的南粤广绣工作室里,广东省工艺美术大师、广绣市级代表性传承人梁秀玲正俯身于绣架前,手中的银针在丝绸间轻盈穿梭,而她身旁一幅幅的广绣作品,记载着这位广绣家族第五代传承人的匠人的故事。从6岁随母亲学艺至今,梁秀玲用四十多年的时光,将广绣从一门濒临失传的传统手艺,推向产业化发展的新舞台。从家族传承人到推动广绣“飞入寻常百姓家”的革新者,她以针线为笔,以岁月为墨,不仅守住了千年技艺的根脉,更通过走进校园、创新教育模式,让广绣的种子在年青一代心中生根发芽。

广绣市级代表性传承人梁秀玲

家族传承:从绣架旁的童年到非遗守护者

梁秀玲出生于番禺北亭村的广绣世家。自清代起,家族便以刺绣为生,鼎盛时期“家家有绣架,户户有绣娘”。6岁时,她踩着板凳够到绣架,在母亲指导下穿针引线,开启了与广绣相伴的一生。

尽管20世纪八九十年代广绣因机械化冲击陷入低谷,许多绣娘转行,梁秀玲却选择坚守。她回忆:“即使绣品无人问津,我也一幅幅绣好存放,相信终会被认可。” 她的坚持源于对广绣文化价值的深刻认知。2006年广绣入选国家级非遗名录后,她将尘封的作品重见天日,并以“南粤广绣”品牌为依托,推动传统技艺走向品牌化、市场化。她说:“广绣不仅是家族手艺,更是中华文化的瑰宝。”。

梁秀玲广绣作品

将广绣融入家装当中

创新破局:让传统技艺焕发时代光彩

传统广绣多以花鸟虫鱼为题材,色彩浓烈、构图繁复,但梁秀玲意识到,若固守旧式,广绣将难逃“博物馆化”的命运。为此,她大胆革新,通过融合苏绣、湘绣等技法,开创“层层叠绣”的立体绣法,将中国画的晕染技法融入刺绣,以丝线叠色呈现光影层次;借鉴西洋画色彩理论,独创“丝线色彩构成法”,让荔枝绣品呈现“裸眼3D”的立体质感,赋予广绣光影流动的艺术表现力。其代表作《珠江夜景》《广州塔》以丝线勾勒城市新貌,突破了花鸟虫鱼的固有框架,成为现代广绣的标杆。

作为艺术品,传统广绣高昂的价格与单一形式让年轻人望而却步。梁秀玲意识到:“实用是最好的传承。广绣必须‘飞’出画框,走进生活。” 近年来,梁秀玲通过将广绣与屏风、家居软装结合,将广绣推广至家装市场。例如:她与女儿梁晓曼合作的《千里江山图》屏风,以刺绣勾勒山峦轮廓,手绘填补细节,既降低成本,又让传统艺术融入现代家居,成为年轻家庭的热门装饰。与此同时,她女儿梁晓曼更进一步,将广绣与动漫、汉服、汽车内饰跨界融合,开发出耳环、书签等轻量化文创产品,迅速吸引年轻消费者。这种“实用化传承”理念,让广绣从博物馆走入日常生活。

产业发展:从“作坊式”到品牌化运营

今年3月,佛山穗宝集团春季新品发布会现场,一幅绣着木棉与凤凰纹样的广绣床垫《金秀穗梦》惊艳亮相。这款由梁秀玲与家居品牌联名的作品,将传统丝线融入现代睡眠科技,成为“国潮家居”的现象级产品。2025年发布会当天,抖音直播观看量超百万,非遗元素首次以“场景化”形式走进大众生活。

“非遗不能只靠补贴,必须回归市场链。”梁秀玲深谙传统工艺的商业化痛点。2010年,她注册“南粤广绣”“梁秀玲广绣”品牌,严控品质以抵御山寨冲击;开设艺术馆与线上店铺,通过直播展示刺绣过程,拉近与消费者的距离。目前,梁秀玲与不同领域的企业合作,以市场化思维推动广绣从“深闺”走向大众。

与此同时,为拓宽产业链,梁秀玲与高校、企业共建实训基地,培养兼具技艺与市场思维的复合型人才。如今,其团队已孵化专职绣娘50余人,并与数百名兼职绣娘建立合作,订单涵盖高端艺术品、日用文创、定制服饰等多领域。

“广绣的发展离不开市场,只有走向大众生活,形成‘传承-就业-创新’的良性循环,这门传统技艺才能生生不息。”梁秀玲用四十年光阴诠释了何为“匠人精神”,书写了一段传统技艺与现代产业交融的传奇故事。

梁秀玲向学生讲解广绣知识

走进校园:非遗教育的“活态传承”

梁秀玲深知,非遗的未来在年轻人手中。近年来,梁秀玲以“非遗进校园”为突破口,构建从幼儿园到高校的全链条教育体系。目前,梁秀玲通过校企合作共建基地,在番禺新造职业技术学校成立“广绣技能大师工作室”,开设理论课程与实操培训,结合服装设计、工艺美术专业,孵化复合型人才。在广东女子职业技术学院,她主导的“广绣传承课”,通过将广绣与高校课程深度融入,课程涵盖历史、针法、创作,学生需独立完成作品,将岭南文化“绣入”心灵, 吸引大批学生争相报名。针对幼儿,梁秀玲团队设计简易卡通图案,让孩子们在趣味中接触广绣;在中小学,则通过社团活动培养学生对广绣的兴趣。

同时,为系统性保护广绣,梁秀玲推动传统技艺与现代教育结合。她与广州市非遗保护中心合作,参与《广绣传统图案研究与转化》课题,复绣并数字化记录20种传统针法;编写《广绣教程》,将口传心授的经验转化为标准化教材。如今,她的儿女梁晓曼和梁可维作为第六代传承人,分别从设计创新与教育推广切入,延续家族使命。“广绣要活下来,必须让年轻人觉得它‘有用’。”梁秀玲说。

从绣娘到非遗传承人,从手艺人到品牌创始人,梁秀玲用半生诠释了“匠人精神”的深层含义——不仅是技艺的坚守,更是主动拥抱变革的勇气。她不仅让广绣在针线交错间重生,更通过校园的每一堂课、每一件作品,将文化自信绣入年轻一代的心田。正如她所言:“传承不是重复过去,而是让传统与时代共鸣。只要针线不停,广绣的故事就不会结束。”在这条路上,梁秀玲与她的家族,仍在飞针走线,绣写着广绣的未来。

来源:番禺台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