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4月30日,国际空间站上演“太空闪避战”,成为全球航天关注的焦点——一场突如其来的太空碎片预警,迫使其临时变轨紧急避让。
4月30日,国际空间站上演“太空闪避战”,成为全球航天关注的焦点——一场突如其来的太空碎片预警,迫使其临时变轨紧急避让。
在碎片可能威胁轨道安全的情况下,空间站动用已对接的俄罗斯“进步-91”货运飞船,在极短时间内完成了一次精准的升轨操作,将空间站轨道高度提升540米,避免了碎片可能造成的严重碰撞。
令人惊讶的是,美国媒体在相关报道中,却迅速将矛头指向中国,称这块碎片源自一枚2005年发射的长征火箭。
这一指控引发了全球舆论的高度关注,那么事实是否真如美方所说?碎片究竟从何而来,20年前的火箭残骸真会在今日突然构成威胁?
美国方面声称,这次空间站的规避机动是NASA和俄罗斯航天局联合决策、提前规划的应急方案。
当任务控制中心监测到碎片正在以高速度靠近空间站,距离可能缩小至640米以内,立即启动规避程序。
操作由停靠在“星辰”号服务舱的“进步-91”货运飞船执行,启动了3分33秒的主发动机,最终让空间站“抬高”轨道,成功避开潜在撞击。
这已经是国际空间站近年来进行的第34次碎片避让行动。
NASA在后续通报中明确指出:本次规避行为属于“预防性质”,未对宇航员造成实质性威胁。
然而,这一“例行公事”却被某些媒体迅速引向政治化的方向。美国《太空新闻》率先“泼脏水”,报道职责碎片疑似来自2005年发射的一枚中国长征火箭!
并宣称根据美军太空监视网络的数据判断,碎片可能源于当年脱离轨道的中国火箭部件。
然而报道并未给出任何轨道参数、碎片编号、反射率特征或轨道传播模型,缺乏任何实质性的证据链。
而俄罗斯塔斯社对此事的报道则更加审慎,仅确认了空间站实施了规避操作,并未提及碎片具体来源;欧空局也未对碎片归属问题发表官方意见。
而BBC则更为谨慎,提出一个理性疑问:“你怎么证明这块碎片就是中国火箭的?”相较之下,美媒的单方面指责就显得尤为突兀了。
毕竟,碎片来源识别是一项极其复杂且精度受限的技术活,单凭一次轨道接近就草率“定罪”,极不符合科学逻辑。
目前,太空碎片已成为全球航天事业面临的最大非人为威胁之一。
根据美国Space-Track数据显示,截至2025年初,人类掌握在轨已登记的碎片超过3.5万个,总质量近万吨;而未被追踪的小碎片数量或超过百万级。
它们大多以每秒7至8公里的速度在低轨上高速运行,哪怕是1毫米的金属屑,都足以击穿航天器表层,造成灾难性破坏。
碎片的来源极为复杂,包括废弃卫星、爆炸解体的火箭部件、任务残骸,甚至还有宇航员操作中脱落的螺丝与手套。
而对于某个碎片究竟来自何方,通常需要根据其轨道元素、雷达反射截面、历史轨迹推演等多个维度进行精确反演和模拟计算。
更复杂的是,太空碎片的轨道并非静态。受到地球引力、太阳辐射压、磁场扰动等因素的影响,即便是数年前形成的碎片,今天的飞行路径也可能已发生巨大变化。
这意味着,一块碎片的当前轨道位置,并不能简单倒推其20年前的发源地。
换言之,这不是“子弹射线”,而更像是一滴在风中飘散的水滴,路径变幻莫测。因此任何无凭无据的定性判断,事实上都很难成立。
那么,这场突如其来的避让,是否只是一次误伤中的“甩锅”?
事实上,太空碎片问题并非某一国的问题,它是整个太空时代共同制造的副产品。
自1957年人类将第一颗人造卫星送入太空以来,数千次火箭发射、数万颗卫星部署,让近地轨道变得异常拥挤。
每一次爆炸、碰撞或航天器解体,都会增加数以百计、千计的新碎片。而在缺乏统一监管和清理机制的背景下,这些碎片如同太空中的流弹,四处游荡、潜伏杀机。
而中国当然也不是太空碎片的唯一制造者!根据美国航天局自身公开的数据,截止目前,最大的碎片制造事件仍是2009年美俄两颗卫星在轨相撞事件,以及2007年美国自己进行的反卫星导弹测试。
尤其是在冷战后期和1990年代初期,美国和苏联各自的航天器退役解体,给轨道“添砖加瓦”的速度远超后来者。
讽刺的是,在今天全球最成熟的太空碎片监测系统中,最核心的数据库掌握在美国空间监视网络手中。
这意味着碎片信息完全就是美国“说了算”,意味着“他说谁没事谁就没事”,而当“判官”美国也参与游戏时,公正就成了一种可被操控的变量,就比如这次对中国的无端指责。
值得一提的是,中国空间站同样深知碎片威胁的严峻性。2021年以来,中国空间站已数次主动规避在轨碎片,仅2022年就有两次通过调整轨道成功避开近地轨道高速飞行的废弃物。
前几天,神舟二十号也成功实施了发射,乘组已进入在轨运行阶段,他们的任务之一,正是继续推进空间站防护能力建设。
神舟二十号乘组将在窗口期进行舱外作业,开展太阳翼板的精密检查,并安装新一代抗微冲击防护组件。
从空间站太阳翼维修任务到我国对太空碎片撞击实验的跟踪评估,再到自主建立的空间目标监测体系,中国近年来在轨道安全技术上的投入也正在迅速加大。
而中国空间站建立后,对轨道垃圾规避的机制更是高度自动化与预案化,在某些技术层面上甚至走在国际前列。
但假如碎片避让失败,空间站遭遇严重事故怎么办?中国方案给出了一种近乎唯一的高效路径:“滚动待命”策略。
即在有一艘载人飞船在轨的同时,始终保持另一艘应急飞船随时待命。
当前,神舟二十一号已经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完成组装测试,具备即刻发射能力。
一旦出现空间站紧急情况,这艘飞船可以在8.5天内完成发射升空,执行载人撤离或增援任务。
这一机制堪称太空中的“救生艇”制度,是目前世界上唯一在用的快速响应系统。
NASA虽然也曾尝试类似机制,但因成本和复杂度问题未能持续,而中国模式不仅可行性高,而且部署稳定,为长期空间站值守提供了坚实保障。
从国际空间站的“紧急躲避”到中国空间站“增加防护措施”,从争议中的“碎片归属”到我国“快速响应系统”的全面构建。
今日的太空,已经不再是无主之地的“自由飞行场”,而是需要精细治理与全球协作的高度复杂空间环境。
面对频发的碎片危机,指责与甩锅只会掩盖问题本质,美国媒体有时间指责碎片来源自中国,不如花点心思提高一下美国自身的防御体系!
来源:林白八点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