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春去夏犹清,五月乃春夏交接之时,禹州市疾控中心提醒广大居民,重点关注新型冠状病毒感染、水痘等呼吸道传染病,手足口病、食源性疾病等肠道疾病;出游时注意防范蜱虫叮咬,减少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发病风险;警惕疟疾、登革热等疾病输入。
春去夏犹清,五月乃春夏交接之时,禹州市疾控中心提醒广大居民,重点关注新型冠状病毒感染、水痘等呼吸道传染病,手足口病、食源性疾病等肠道疾病;出游时注意防范蜱虫叮咬,减少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发病风险;警惕疟疾、登革热等疾病输入。
呼吸道传染病
新型冠状病毒感染是由新型冠状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主要传播途径为经呼吸道飞沫和密切接触传播,主要表现为咽干、咽痛、咳嗽、发热等。近4周我市新冠疫情整体发病较低,预计5月份继续呈小幅波动态势。
水痘是由水痘-带状疱疹病毒初次感染引起的、以皮疹为特征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主要表现为皮肤疱疹,病后可获得终身免疫。预计5月份水痘报告发病数呈上升趋势,以学生发病为主,要警惕学校聚集性疫情发生。
△ 防护措施:
1
接种疫苗
在无禁忌症的情况下,推荐老年人、儿童、慢性基础性疾病患者等高风险人群接种新冠疫苗;水痘疫苗接种是预防水痘最有效的方法,推荐1岁以上儿童接种基础剂次,4岁加强免疫。
2
做好个人防护
出入商场、医院等人员密集场所时,乘坐公交、地铁、高铁等公共交通工具时,请注意科学佩戴口罩;咳嗽、打喷嚏时注意遮掩口鼻,避免直接用手接触眼睛、鼻子和口腔,避免接触有流感样症状的人员。
3
养成健康习惯
饭前便后科学洗手,保持个人卫生;勤通风晾晒,保持环境清洁;规律作息,避免过度疲劳;平衡饮食,加强锻炼,增强身体素质。
4
加强日常监测
托幼机构、学校等集体单位要做好通风消毒,落实晨午检及因病缺课追踪制度,一旦发现可疑聚集性疫情立即上报疾控机构。
肠道疾病
手足口病是由肠道病毒引起的急性传染病,主要通过消化道、呼吸道和密切接触传播,典型表现为手、足、口腔等部位皮肤黏膜的皮疹、疱疹、溃疡,夏秋季高发。预计5月份手足口病将呈现上升趋势,需重点关注幼托机构聚集性疫情。
食源性疾病是指食物中的致病因素(以致病微生物、有毒动植物为主)进入人体引起的感染性、中毒性疾病,包括食物中毒,家庭、餐饮服务场所和学校发生较多。
△ 防护措施:
1
注意健康饮食
不采食和购买不认识的野菜、野果等,不食用“三无”、变质食品;不吃生食、加工食品时注意生熟分开、完全煮熟;用餐倡导公筷公勺。
2
做好个人防护
饭前便后勤洗手,注意个人卫生;加强室内通风,勤晒衣被;尽量不接触带病人员;出现相关症状要及时就医、尽量居家休息、避免接触他人。
3
集体单位及时报告
学校、托幼机构、养老院等集体单位,一旦出现群体性呕吐、腹泻等症状时,及时报告属地疾控中心,尽早、规范调查处置。
4
食品经营加强管理
饮食行业、农贸集市、集体食堂等食品经营行业应加强管理:对食品从业人员,如发现可疑症状如呕吐、腹泻等,应立刻令其脱离岗位,防止进一步传播;对炊具、餐饮用具及加工、就餐周围环境应及时消毒。
蜱虫叮咬
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是由大别班达病毒感染引起的自然疫源性疾病,以发热伴血小板、白细胞减少和多脏器损伤为主要临床表现,蜱虫为主要传播媒介,病死率高,目前没有特效药物及有效疫苗。5月蜱虫进入活跃期,近年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发病呈扩散趋势,外出游玩时需做好个人防护。
归国人员请注意
计划前往东南亚、非洲、南美洲等地的游客需特别注意:出行前应了解目的地疟疾、登革热等传染病流行情况,备好驱蚊剂、蚊帐等防蚊用品。在流行区活动时,尽量穿长袖衣裤,避免蚊虫叮咬。
回国后,应做好健康监测,若出现不明原因发热、发冷等类似感冒的疟疾相关症状,或发热、皮疹、肌肉关节痛等登革热相关症状,务必及时就医并主动告知出国旅行史、回国时间、同行人员发病情况等,配合开展相关检测,以便得到及时、规范、有针对性的诊治,避免可能造成的疾病传播、扩散。
来源:禹州融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