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4月27日是首个“湘潭工匠日”。为营造劳动光荣、技能宝贵、创造伟大的社会氛围,4月30日至5月1日,2025年湘潭市职工创新成果展在湘潭万楼·芒果青年码头摩天轮景区广场火热开展。
这是一场闪耀着“创新范儿”的展示——AI数字人、58到校智能驾驶、场地机器人、机器人跳舞……一项项科技创新、一次次技术攻关彰显了“我爱湘潭我的家”的生机活力。
这是一次“匠星”云集亮绝活的盛会——工业废料再造、湘潭纸影戏、石鼓油纸伞……展现的不仅仅是湘潭工匠的高超技艺,更大力弘扬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
4月27日是首个“湘潭工匠日”。为营造劳动光荣、技能宝贵、创造伟大的社会氛围,4月30日至5月1日,2025年湘潭市职工创新成果展在湘潭万楼·芒果青年码头摩天轮景区广场火热开展。
湘潭市总工会精心策划的这场展示活动,以“我爱湘潭我的家·红色匠造·智创未来”为主题,让广大职工创新成果“C位”亮相,全景展现湘潭工匠以智慧赋能产业升级、以匠心传承创新基因的生动实践。
一场智慧盛宴
职工创新成果成为“吸睛王”
4月30日上午,2025年湘潭市职工创新成果展现场,人头攒动。
实物模型、图像视频、技能展示、沉浸体验……此次展示活动由综合展区、分展区、直播区组成,共设置27个独立展位,近70家企业、高校携“硬核”成果与传统技艺同场竞技,600余项职工创新成果成为“吸睛王”。
各个展区独具特色,吸引大家驻足。一侧是湘潭纸影戏、龙牌酱油、灯芯糕等传统工艺,另一侧,“海牛Ⅱ号”海底大孔深保压取芯钻机系统模型、场地无人机、点巡检机器狗、可交互人行机器人……将“烟火气”与“科技感”充分融合,生动展现职工创新的时代演绎。
人群中,广州程序员张炜枫边走边看,目不暇接,不时与身边同伴交流:“近距离感受了湖南湘潭的创新魅力。”
“轰轰——”随着观展人群不断涌入,赛车油门轰响,越来越多观展者聚在一辆方程式赛车旁。这是湖南科技大学HTR惟新车队自主研发制造的大学生方程式赛车。
提及眼前的“战车”,湖南科技大学机电工程学院大二学生、惟新车队队长程嘉豪满脸自豪:“从设计、装配到进入赛场,由团队自主完成。”
青年学子对创新有着怎样的理解?“唯实惟新,至诚致志。”程嘉豪用湖南科技大学校训答道,他的身旁“海牛Ⅱ号”模型静静矗立,“期待今年造出一台竞争力更强的赛车,去争取全国一等奖!”
对比方程式赛车的“桀骜”,岳塘区展位里,一组聚光灯凝聚于一位头发花白的老人——湖南省折纸工艺大师、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贺桂华,正仔细完成着眼下一幅折纸作品,时光仿若在此凝滞。
《金陵十二金钗》《白蛇传·水漫金山》……展位里,各色折纸作品栩栩如生。今年81岁的贺桂华,是湘钢退休职工,她笑称自己是位“80”后,“折纸,做了一辈子,也爱了一辈子”。2018年,贺桂华被岳塘区总工会评为“岳塘匠师”。
“什么是创新”“如何开展创新”“创新成果如何申报专利”……听闻劳模“坐镇”直播间,观展职工们翘首等待。
直播区,身穿蓝色工装的全国劳动模范刘新新意气风发,胸前佩戴着一个个荣誉奖章,熠熠闪光,在观展职工的火热提问中“开讲”。
这是4月30日下午发生在此次展示活动现场的一幕。
成果展期间,湘潭市总工会还积极邀请劳模工匠、职工创新达人来到现场,让他们从幕后走到台前,以“线上+线下”模式,与广大观展职工群众分享自己的创新故事,线上直播吸引了13万余人观看,以“问答”与“对话”开启创新思维与劳模精神的碰撞。
刘新新带来了不少自己的创新成果,其中就有利用1350块废铁、对接4286条焊缝,变废为宝打造的《变形金刚》。
作为省级劳模工匠创新工作室领衔人,刘新新带领团队攻克90余项焊接技术难题,提出合理化建议和技术革新200余项,为企业累计节约和创造价值达4000余万元,成为一线创新的“活教材”。
一次创新赋能
推动职工创新成果走出车间工厂
成果展不仅是创新成果的“秀场”,更是转化应用的“战场”。湘钢展区的点巡检机器狗成为工业智能化转型的缩影。这只搭载高精度传感器的“钢铁萌宠”,可定时定点开启自动巡检工作,不仅能快速读取设备的温度、压力、液位等关键信息,还能通过AI算法精准定位管道泄漏点,大大降低设备人员的劳动强度和岗位作业风险。“过去人工巡检靠经验,现在机器狗能精准定位设备隐患,相当于给生产线装了‘电子眼’。”湘钢技术人员的讲解,揭开了传统制造业智能化改造的一角。
湖南吉利汽车部件有限公司的协作机械手变身“智能书生”,挥毫泼墨,现场演绎“科技与艺术”。“它还可以在高深度和高精度的工业应用中帮助人类操作。与传统单臂机器人相比,它可以协同工作,增强操作效率和安全性。”湖南省劳动模范、湘潭市杰出莲城工匠、该公司冲压厂厂长肖柳清的介绍,道出了一线创新对产业升级的关键作用。他主导的“能工巧匠训练营”已培养多名技术骨干,这些“95后”技工带着“问题意识”扎根车间,不断提出创新方案。
高校与企业的协同创新成果同样亮眼。湖南工程学院的可交互人形机器人化身“舞蹈精灵”,凭借多核CPU和ROS操作系统,能完成踢球、舞蹈等复杂动作,更可通过开放API接口定制导览、教学等场景应用。而湘潭大学创业学院与到校驾校企业联合研发的“智慧驾培模拟器”,轻松实现考场仿真模拟。目前,已累计培养了湘潭大学千余名驾考大学生,大大缩短驾考练习时长,将考试通过率提升25%以上,成为驾培行业数字化转型的“加速器”。
在一线岗位打磨出的“微创新”,正汇聚成产业升级的强大动能。湘钢焊工欧勇发明的“电弧焊智能参数优化系统”,将焊接效率提升30%,年节约成本超千万元;江麓集团罗军以“神奇的磨法”革新刀具修复技术,5年节约成本500万元,成果入围全国“五小”创新20强,成为机械加工行业的“降本神器”。
“创新为企业发展提供了不竭动力。”成果展上学习交流后,肖柳清不禁感叹。他和团队主导参与公司创新改善项目40余项,为公司节约成本达到数千万元。“降低制造成本以后,不仅能够为客户带来实实在在的好处,企业的竞争力也大大提升。”
职工创新的关键在于转化运用,只有落地推广的成果才更具价值。近年来,湘潭各级工会让广大职工在创新浪潮中“站C位”。这不仅让企业立竿见影地看到经济效益,而且打造出一支靠得住、过得硬的队伍。
“希望通过本次创新成果展进一步激励全市职工群众争做技术能手,争当大国工匠。”湘潭市总工会还把“劳模工匠进校园”延伸到此次展会中,吸引广大学生和市民群众走进展会,感受劳模工匠人才的劳动热情和创新激情,在全社会营造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良好氛围。
一种挺膺担当
积极培育莲城工匠技能大军
成果展的丰硕成果,背后是湘潭市总工会多年来构建的职工创新“生态圈”。
近年来,湘潭相继出台《“莲城工匠”铸造工程实施细则》《湘潭市职业技能提升行动实施方案》《湘潭市培育激励湘潭工匠人才十条措施》三项核心政策,首创“新八级工”职业技能等级体系,配合能级工资集体协商制度与技能人才专项津贴政策,推动高技能人才年均收入增长超15%,形成“技高者多得、创新者有位”的激励机制。
在制度护航下,“五小创新擂台赛”“劳模工匠助企行”和各项劳动技能竞赛等活动蓬勃开展,全市建成4个省级“湖湘工匠”培养和竞赛基地、37家市级以上示范性劳模工匠创新工作室,累计培训劳动者44.7万人次。技能大赛年均吸引数万人参与,30余人在国省赛事中摘金,200余名“市级技术能手”脱颖而出,成为产业升级的“硬核”力量。
数据印证着创新生态的活力:全市技能人才总数达18.37万人,高技能人才占比24.3%;职工上报技术革新15200项,发明创造8600余项,推广先进操作法3500余项,收集合理化建议6.3万余条,实施5.2万条,实施率达82.5%。
这组数据背后,有着更为生动的实践支撑——
劳模创新工作室里,湖南省首位大国工匠、“七一勋章”获得者艾爱国正手把手指导年轻焊工们操作技巧;全国劳模、威胜能源总工程师冯喜军带领团队攻克一二次融合断路器等“卡脖子”技术难题;湘电集团焊装车间里,刘新新手持焊枪,在钢板上勾勒出精准的焊缝;肖柳清牵头的“能工巧匠”训练营将课堂搬到车间,让更多学生有了参与实践操作的机会……
“当尊重工匠、崇尚技能、追求卓越在全社会蔚然成风,定会造就一支有理想守信念、懂技术会创新、敢担当讲奉献的庞大产业工人队伍。”湘潭市总工会党组书记、副主席黄革跃表示,湘潭各级工会以“湘潭工匠日”为抓手,培厚工匠精神沃土,建立健全职工创新创造激励机制,让一支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劳动者大军在创新实践中找准坐标,让“红色匠造?智创未来”成为莲城最亮丽的名片。
来源:中工网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