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螺钿工艺,作为中国特有的传统艺术瑰宝,宛如一颗璀璨的明珠,在历史的长河中熠熠生辉。它起源于新石器时期,最初贝类被作为工具、饰品、镶嵌材料使用。到了商周,人们将贝壳简单切割打磨用于漆器点缀,北京 “西周琉璃河遗址” 出土的嵌螺钿朱漆罍,便是目前已知最早的螺钿漆器
螺钿工艺,作为中国特有的传统艺术瑰宝,宛如一颗璀璨的明珠,在历史的长河中熠熠生辉。它起源于新石器时期,最初贝类被作为工具、饰品、镶嵌材料使用。到了商周,人们将贝壳简单切割打磨用于漆器点缀,北京 “西周琉璃河遗址” 出土的嵌螺钿朱漆罍,便是目前已知最早的螺钿漆器。
唐宋时期,随着海上丝绸之路的繁荣,螺钿工艺迎来发展高峰。唐代螺钿工艺已相当成熟,钿片晶莹如玉,镶嵌在深色漆器上光彩夺目。彼时,螺钿漆器制作分官方精细和民间简洁两个方向,宫廷钿片还出现镂刻精细的花纹。日本正仓院至今保存着诸多唐代螺钿珍品,如 “螺钿紫檀棋桌”“螺钿紫檀阮咸” 等,见证着当时工艺的昌盛与对外传播。宋代螺钿器具十分流行,文献记载增多,还发明了光泽鲜艳的 “软螺钿”。然而,因工艺精巧费工,高宗时曾禁制这种 “螺钿淫巧之物” 。
明代,古代漆器工艺达到多元发展的黄金时期,螺钿工艺也随之丰富。此时流行螺钿和百宝嵌两种工艺结合制作漆器,即将螺钿或珠宝金银排列成图案嵌在漆器上,再涂漆打磨,形成强烈装饰效果。百宝嵌由扬州工匠周翥首创,他巧妙利用珍珠、珊瑚、玉石等名贵材料的质感和颜色,组合成装饰图案,深受权贵喜爱,严嵩败落后才传入民间。
清代,螺钿工艺在康熙年间深受宫廷喜爱,故宫博物院中就藏有众多精美清代螺钿藏品。扬州漆器的螺钿和百宝嵌最为有名,其中点螺用彩色鲍鱼贝壳切成细片,镶嵌出纤细花纹和图案,绚烂夺目。但清中期以后,螺钿工艺逐渐与其他工艺手法结合,和 “百宝嵌” 合流,清代末期至民国年间逐渐衰退。
直至 2021 年,北海贝雕成功入选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螺钿工艺重获关注。曾面临濒危困境的它,在老艺人的努力下开始复兴。老艺人们不辞辛劳,四处奔走,重新聚集起来,凭借着对这门技艺的热爱与坚守,一点一滴地重拾那些几乎被遗忘的技法。他们摒弃了传统的染色工艺,转而深入发掘贝壳的天然之美,为了寻找更多优质的贝壳材料,足迹遍布全球,建立起拥有千种材料的材料库。
螺钿工艺的制作流程极为复杂,需经过清洗、打磨、雕琢等十余道工序。在雕琢环节,0.1 毫米的 “薄意雕” 堪称极致挑战,匠人们需全神贯注,凭借精湛技艺与十足耐心,稍有差池便前功尽弃。制作大型作品往往需消耗数吨原料,足见其珍贵。
为了让螺钿工艺更好地适应现代社会,匠人们积极探索创新。他们吸收牙雕、玉雕等多元技艺,开发出浮雕画与实用工艺品。同时,与院校展开合作,培养新生代传承人,为这门古老技艺注入新鲜血液。在北海,已有 20 余家从业机构,艺术品与生活用品双线开发,让螺钿工艺重返国际市场,迎来新机遇。高校也纷纷开设贝雕专业课程,将传统纹样进行现代设计应用,还尝试跨非遗技艺融合创新。
螺钿工艺,这一从海上丝绸之路走来的艺术瑰宝,承载着千年文化记忆,在传承与创新中不断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相信它的未来必将更加灿烂辉煌。
来源:三月说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