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近期,国家卫生健康委、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国家疾控局、全国总工会联合发布了新修订的《职业病分类和目录》,此目录将于2025年8月1日起实施。
近期,国家卫生健康委、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国家疾控局、全国总工会联合发布了新修订的《职业病分类和目录》,此目录将于2025年8月1日起实施。
其中, 职业性创伤后应激障碍(post-traumatic stress disorder,PTSD),被列入职业病范畴。
这是法定职业病中首次纳入心理疾患
什么是“职业性创伤后应激障碍”?
参与突发事件处置工作后发生的延迟或长期应激反应,引起临床上明显的痛苦,或导致社交、职业或其他重要功能方面的受损。
与其他的情绪或心理疾病相比,PTSD的特殊性在于它与特定的创伤事件密切相关,并会在个体的情绪、认知、行为及生理上产生长期且深远的影响。
如果能得到及时、有效的治疗,约有1/3的患者能恢复良好,部分患者有一定程度的恢复,有约1/3的患者转为慢性病程而终生不愈。
职业人群画像
新调整的《职业病分类和目录》对“职业性创伤后应激障碍”有明确的人群限制,那就是“仅限于参与突发事件处置的人民警察、医疗卫生人员、消防救援等应急救援人员”。
▶ 医疗卫生人员:高频接触生死创伤场景,PTSD患病风险为普通人群2倍。
▶ 人民警察:处置恶性案件后出现持续噩梦者达61%。
▶ 消防救援等应急救援人员:每次火场救援平均接触3个创伤性场景。
创伤后应激障碍的症状
1.创伤性再体验
患者的思维、记忆或梦中反复、不自主地闯入与创伤有关的情境或内容,也可表现为超出正常的触景生情,或在接触创伤性事件相关的情景、线索时,诱发强烈的心理痛苦和生理反应。
2.回避
在创伤事件后患者对创伤相关的刺激存在持续的回避。回避对象包括具体的场景与情境,有关的想法、感受及话题。
3.警觉性增高
患者可能花很多的时间和精力去寻找环境中的危险性信息。同时,患者的睡眠会受到影响,易怒、难以集中注意力、容易受到惊吓和感到恐惧,就像创伤性事件会随时再次发生一样。惊恐发作和过度换气(即以非常快的速度呼吸)也可能发生。
三级预防
一级预防:
在设计和布置工作场所时,根据可能发生的突发事件配备相应的安全设施,制定心理危机干预方案;
面向所有参与突发事件处置的相关人员,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对应激相关障碍专业知识进行培训;
开展针对性演练,提高参与救援人员对突发事件及应激相关障碍的认识和处理能力。
二级预防:
突发事件后,根据突发事件的类型,为参与处置的相关人员提供针对性心理援助,对可能出现症状的个体进行随访。
三级预防:
根据病情,为患者制定个体化的治疗和康复方案。
PTSD虽难“彻底消失”,但通过治疗,患者可以学会与创伤共存,重拾生活掌控感。
如果您或身边的人正在经历类似困扰,应及时前往精神卫生中心或综合医院精神科就诊,寻求专业精神科医生的帮助,或拨打全国统一心理援助热线电话号码:12356。
来源:江南水乡生活见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