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望东西|东方雕塑融入西方纹饰 千年石窟蕴含兼容并蓄的开放胸怀摘要:云冈石窟,这座千年的艺术宝库,见证了北魏时期不同民族文化的交融与繁荣,汇聚了不同文明的文化精髓,形成了丰富多彩、独具特色的石刻艺术。那么云冈石窟在中华民族交融的历史进程中发挥了哪些作用,又在哪些方面体现了中华文明与其他文明的兼容并蓄?近日,中国网《博望东西》专
中国网5月7日讯(记者蔚力 张静)云冈石窟,这座千年的艺术宝库,见证了北魏时期不同民族文化的交融与繁荣,汇聚了不同文明的文化精髓,形成了丰富多彩、独具特色的石刻艺术。那么云冈石窟在中华民族交融的历史进程中发挥了哪些作用,又在哪些方面体现了中华文明与其他文明的兼容并蓄?近日,中国网《博望东西》专访云冈研究院院长杭侃。
云冈石窟是中国少数民族文化和中原文化相融合的一座宝库
当时北魏政权通过“令沙门辅导民俗”的政策,使不同部族、不同民族,有了共同的信仰,实现了用“地缘关系”来代替“血缘关系”。云冈石窟作为国家层面主持开凿的巨型洞窟,对全国各地形成了一个示范效应。杭侃说,“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一个民族交流、交融、交往的一个大的历史时期,云冈石窟用艺术的语言凝聚了社会共识,在推动当时社会不同部族,不同民族间实现思想统一起到了重要作用。”
云冈石窟也是中外文化交流互鉴的重要实证,体现了中华文化与世界文明的兼容并蓄
1933年梁思成、刘敦桢、林徽因先生考察了云冈石窟,写成的《云冈石窟中所表现的北魏建筑》中提到,云冈石窟到处可见中外文化交流的痕迹。
云冈石窟在体现多元文明的交流中是多方面的。杭侃介绍,这里既可以看到来自罗马的柱式,被称之为爱奥尼克柱式,也可以看到来自印度的元宝式柱式以及波斯的双兽头的柱式等。
在第39窟中间浮雕出来的立体5层塔被国内外的许多学者关注,日本的学者将之和奈良的五重塔进行对比,认为找到了他们建筑的源头。
“在云冈石窟,我们可以看到大量来自欧洲的装饰纹样忍冬纹,这种纹样经在我们本土的融合发展,一直被延续到现在,成为我们的经典纹样。”杭侃说。
数字化技术已广泛应用于云冈石窟的保护工作中,并提供了有效传播手段
云冈石窟自启动数字化进程后,已有三分之二的洞窟进行数据采集,这些数据可广泛应用于保护、研究和展示利用方面。
杭侃以第12窟数字化应用举例:云冈石窟第12窟里有许多音乐题材和乐舞题材,老百姓很喜欢,称之为音乐窟。我们运用3D打印技术等比例打印,在全国巡展中广受欢迎。
出品人:王晓辉
总监制:薛立胜
制片人:孟宪宇
总策划:蔚 力
策 划:姜壹平
记 者:蔚 力 张 静
编 导:张 静
拍摄后期统筹: 李 汀
后 期:刘 昌
视觉统筹:呼 丹
视 觉:呼 丹 王瑞娜
推广统筹:孟 超
推 广:孟 超 王雁青
来源:中国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