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作为新网师「新教育十大行动」研究中心负责人,刚才聆听了五位校长的发言,看到如此多的一线学校在「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感召下,以十大行动为路径,改变着一方教育天地,心里特别感动。接下来我就大家的发言说一下我的感受,也结合五所学校的行动一起来讨论十大行动与学校
(本文为作者在“郑州之约再启航——‘十大行动’校本化策略”直播中的发言,扫描上方二维码可以观看回放)
作为新网师「新教育十大行动」研究中心负责人,刚才聆听了五位校长的发言,看到如此多的一线学校在「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感召下,以十大行动为路径,改变着一方教育天地,心里特别感动。接下来我就大家的发言说一下我的感受,也结合五所学校的行动一起来讨论十大行动与学校育人体系的融合与可能的误区。
在新教育理念的推广进程中,不少学校存在“叶公好龙” 的现象。于研讨会期间,他们满怀热忱,对新教育描绘的美好愿景心驰神往,脑海中勾勒出学校未来发展的壮丽蓝图。然而,一旦回归日常的学校,便迅速恢复旧制,继续沿用固有的行动习惯,对于未能落实新教育行动的原因,常以各种借口敷衍。由此可见,将新教育理念转化为实际行动并非易事。
但令人欣喜的是,上述五位校长展现出了非凡的行动力。以定西市安定区交通路学校为例,该校积极响应新教育理念,深度研习研讨会内容,并迅速将所学应用于学校实践。学校大力推广教育叙事,组织教师分享教育故事,并通过公众号进行推送,在全区班主任生命叙事比赛中成绩斐然。同时,借助名师直播课堂,积极推行课堂录像反思教学等方法,切实推动了学校教育教学的革新。
河北省邯郸市复兴区停驷头小学同样不遗余力,多年来始终坚持推进教师阅读和学生阅读活动。在实践过程中,不断优化阅读督促机制,从最初的月分享、周分享,逐步发展为每日打卡,成功培养了师生的阅读习惯,让阅读切实融入师生的学习与生活,对师生的成长产生了深远的积极影响。
这些学校积极践行的态度与行动,为十大行动在校园的扎根与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这种将理念切实转化为实践的精神,值得充分肯定与广泛借鉴。
教育理念若想落地生根,深度融合学校实际情况至关重要。这五位校长所在学校在十大行动校本化方面,均展现出非凡的智慧与独特魅力。
富平县杜村小学堪称典范。在探寻“优学课堂” 的道路上,他们没有盲目跟风,而是基于校内一位数学教师的成功教学案例,敏锐地捕捉到变革的契机,果断确立“以生为本・优学课堂” 的改革方向。随后,精心打造《课堂四维观测表》,从参与广度、合作效度、讲授时长、任务质量四个维度,为课堂教学构建起一套科学、全面的评价指标体系。面对前期研究困境,学校并未退缩,而是积极探寻突破之道。他们紧紧抓住林忠玲局长提出的 “一案三单” 模式这一关键,深入剖析本校教学中存在的问题,精准施策。在五年级语文《跳水》的教学实践中,将传统的 “文本分析课” 创新性地重构为 “情境解决课”,通过绘制 “故事思维导图” 任务单、设置 “船长决策合理性辩论”、安排 “假如你是水手或者船长” 的情境写作续学任务,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实现知识的主动建构,将理论与实践完美结合,充分彰显了学校对教育教学改革的深刻理解和精准把握。
从理念到实践——“优学课堂”的校本化探索 之路 | 联盟校在行动
停驷头小学也别具特色。在推进教师阅读和学生阅读过程中,学校不断探索创新,打造出一套符合本校师生特点的阅读模式。从阅读方式上,不仅有传统的书籍阅读,还积极引入线上阅读资源,拓宽阅读渠道;在阅读督促机制方面,从最初简单的月分享,逐步发展到周分享,再到如今的每日打卡,形成了一套行之有效的阅读监督体系。这种持续的探索和改进,让阅读真正融入师生的日常生活。在这个过程中,学校还注重阅读与校园文化建设的融合,通过举办读书分享会、图书漂流等活动,营造浓厚的阅读氛围。师生在共同阅读、分享交流中,增进了彼此的理解和信任,使阅读成为促进师生关系和谐发展、提升学生自我管理能力的重要力量,让新教育十大行动真正在本校落地开花,彰显出鲜明的校本特色。
追寻教育本源 赋能师生成长——一位乡村校长的AI时代教育实践与思考 | 联盟校在行动
在推进十大行动时,学校面临诸多挑战,而教师成长无疑是其中的核心要点。这五位校长对此均有着深刻的认知,并积极采取有效措施。
徐园子乡初级中学的“三专发展” 校本工程极具特色。在专业阅读方面,学校以中层干部为引领,精心挑选《给教师的建议》《人是如何学习的》等教育经典作为共读书目,每周定期开展 “啃读沙龙”。在沙龙活动中,教师们围绕书中的教育理念和方法展开深入探讨,结合自身教学实际分享感悟与困惑,碰撞出思想的火花。这种共读共研的方式,不仅帮助教师深入理解教育理论,还促进了教师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在专业写作上,学校推行 “一日叙事”“一周反思” 反思日志,鼓励教师记录日常教学中的点滴故事、成功经验和失败教训。教师们通过写作,对自己的教学行为进行深度反思,不断总结经验,提升教学能力。在专业交往方面,学校积极组织教师参与区域学校交流活动,开展读书分享、教学教研等活动。教师们在与其他学校教师的交流中,拓宽了视野,学习到了先进的教学经验和方法。通过 “三专发展” 校本工程,学校打造了一支学习型、研究型的教师队伍,为十大行动的顺利实施提供了坚实的师资保障。
技术赋能≠炫技教学:乡镇中学探索教育AI化的务实之路 | 联盟校在行动
交通路学校借助研讨会的先进理念,走出了一条独具特色的教师成长之路。学校着力推广课堂录像反思教学法,让教师通过观看自己的课堂录像,从旁观者的角度审视自己的教学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们能够清晰地发现自己在教学环节设计、师生互动、时间把控等方面存在的问题。针对这些问题,教师们进行有针对性地改进和调整。学校还结合名师直播课堂,邀请专家和名师对教师的教学进行点评和指导。教师们在专家的引领下,不断更新教学理念,提升教学技能。此外,学校鼓励教师开展教学创新实践,将研讨会上学到的新理念、新方法运用到实际教学中。通过这些举措,教师们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成长,为十大行动的有效实施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理想课堂的4个顿悟,带来教育的觉醒与重构 | 联盟校在行动
部分学校在推进新教育十大行动时,认为各项行动都极具价值,能全方位促进师生成长,故而试图全面开花,同时开展多个项目。然而,这种做法往往忽视了学校实际的承载能力。过于激进的推进方式,会使大量变革措施在短时间内涌入校园,给师生带来巨大压力,导致难以有效落实,最终无法实现预期效果。因此,精准选择契合学校当下需求的行动进行重点突破,才是推动新教育实践的关键所在。
以徐园子乡初级中学为例,作为乡镇寄宿制学校,在开展十大行动时面临诸多现实困难。但学校所处地区拥有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如葫芦烙画、哈哈腔等。这些文化遗产蕴含着深厚的教育价值,是不可多得的课程资源。学校可将课程标准与非遗文化有机结合,开发特色校本课程,以此为切入点,重点聚焦“研发卓越课程”行动。通过将非遗文化融入教学,不仅能丰富教学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增强学生对本土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待这两项行动取得阶段性成果,积累了一定的实践经验、师资力量和教学资源后,再稳步推进其他行动。如此循序渐进的策略,更贴合学校实际情况,有助于师生逐步适应教育变革,确保新教育行动能够扎实落地、取得实效,避免因盲目全面推进而导致的浮于表面、难以持续的问题。
校本化策略不能仅停留在表面形式,而应精准对接十大行动的核心内涵,否则难以实现可持续发展和深度推进。家校共育并非简单地组建家委会;完美教室也不只是确定班名、班训或开展集体活动;书香校园建设更不能仅仅依靠老师督促学生阅读。开展十大行动需要深入研习以新教育实验年度主报告为代表的理论文献,仔细观摩新教育年会上榜样学校的成功范例,精准把握理论精髓。
以保山市第六中学的书香校园建设为例,虽然开展了营造书香氛围、开设阅读课和组织诵读活动等,但在阅读活动与学生核心素养提升的融合方面仍有不足。阅读活动大多停留在形式上,未能充分挖掘阅读对学生思维能力、审美能力等素养的培养价值,与书香校园建设旨在提升学生综合素养的核心内涵存在差距。
从“三自”德育到理想课堂:一场中原问道后的乡村教育系统变革 | 联盟校在行动
为提升校本化策略的精准度,学校可构建“理论研习 - 案例对标 - 创新实践” 的实施框架。首先,组织教师深入研读以新教育实验年度主报告为代表等理论著作,通过专题研讨、专家讲座等形式,准确把握新教育理念的内涵和外延。其次,建立“标杆学校案例库”,观摩新教育年会上榜样学校提供的范例或选取在十大行动实施中表现突出的学校进行深入分析,学习其成功经验和创新做法。最后,鼓励教师结合本校实际进行创新实践,在实践过程中不断反思和调整。例如,在完美教室建设中,可引导教师从班级文化内涵挖掘入手,通过师生共同制定班级愿景、设计班级活动等方式,打造具有生命力和凝聚力的班级文化;在家校共育方面,可建立 “家长成长学院”,开展家庭教育讲座、亲子活动等,提升家长的教育能力和参与度,真正实现家校协同育人。
在推进十大行动过程中,教师发展至关重要,但部分学校存在对教师发展要求多却缺乏系统规划的问题。一些学校虽要求教师参与培训、阅读书籍、推进教学改革,但未充分考虑教师在教龄、学科、专业水平等方面的差异,导致教师成长缺乏明确路径和阶段性目标,成长效果参差不齐。
学校可构建“分层分类 - 动态跟踪 - 多元支持” 的教师发展体系。首先,依据教师的教龄、职称、专业能力等因素,将教师划分为新手教师、骨干教师、卓越教师三个层次,针对不同层次教师制定个性化的发展规划。例如,为新手教师配备教学导师,通过“师徒结对” 方式进行一对一指导;为骨干教师提供课题研究、学术交流等发展机会;为卓越教师搭建成果展示平台,鼓励其开展教育创新实践。其次,建立教师专业发展档案,对教师的成长过程进行动态跟踪记录,定期对教师的发展情况进行评估和反馈,及时调整发展规划。最后,提供多元支持保障,包括建立教师发展激励机制,对在专业发展中表现突出的教师给予表彰和奖励;加大教师培训资源投入,引入优质培训课程和专家资源;营造良好的教研氛围,鼓励教师开展合作研究和教学创新,为教师成长提供全方位的支持和保障。
03
总结
新教育十大行动为学校育人体系的构建与完善提供了宝贵的指引与方向,这五所学校的实践探索已然展现出其强大的生命力与无限的可能性。积极推动行动落地、因地制宜校本化以及精准把握教师成长关键,这些成功经验为其他学校提供了可借鉴的范例。
然而,我们也要清醒地认识到实践过程中可能出现的误区。只有谨慎避开全面推进的盲目性、聚焦校本化策略的内涵以及为教师发展制定系统规划,才能让新教育十大行动在校园中扎根更深、生长更茂。
希望更多的学校能够从这些经验与教训中汲取智慧,以更加稳健、务实的态度推进新教育实践。在“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 的理念引领下,不断探索与创新,让教育回归本真,真正促进师生的全面成长与发展,共同书写新教育的美好篇章。
来源:新网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