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与此同时,东风、奇瑞、宁德时代等企业,也纷纷在这一领域晒出最新进展。
你有没有发现,最近关于“固态电池”的新闻突然多了起来?
比如华为,刚刚公布了一项全新的固态电池专利;
与此同时,东风、奇瑞、宁德时代等企业,也纷纷在这一领域晒出最新进展。
广汽集团更是计划在2026年实现量产装车,而丰田、LG等国际巨头,也不约而同地将目光锁定同一时间点。
夸张的是,本田甚至宣布从明年1月就要开始试生产了…
显然,一场全球范围内的固态电池“卡位赛”已经全面打响。
在这场激烈的竞赛中,中国究竟能否占得先机?我们的竞争力到底排在第几?
今天,咱们就好好聊聊这件事!
首先,从产业链的建设来看,中国肯定是拥有绝对优势的。
说白了就是,同样去生产固态电池,我们是吊打全球的存在:
他们生产固态电池,不仅成本昂贵,而且产能低下,远不能和我们相提并论。
这不是瞎说,以欧洲电池巨头Northvolt 为例,烧光了150亿美金,就造出了8万度电池。
换句话说,这么大的投入,生产的电池也就够1000辆电车使用,简直就是凄惨。
这里面固然有技术水平的问题,更大的挑战,其实在于供应链不健全。
不像中国,想要什么原材料,立刻就能获取,甚至工厂周边都是配套厂家。
很多国家,就做不到了这点!
因为别说就近取材,很多供应链的配合,甚至需要跨国家去获取——就这个效率,怎么和中国去拼呢?
也是因为这样的缘故,最近外媒还报道:欧盟要求中国企业,要在欧洲设电池厂并分享技术。
就这种情况,真让人感觉魔幻!
从技术水平来看,可能就不占优了。
因为日韩美的企业,在这方面的积累相当深厚。
以日本为例,早在2010年,丰田就宣布,已经研发出续航超过1000公里的全固态电池。
不仅如此,在硫化物技术路线上,他们积累了超过1300项专利,是目前全球专利数量最多的企业。
与此同时,松下也在探索较为冷门的卤化物技术路线,为未来的技术储备埋下伏笔。
而韩国企业则走“多路线并举”的策略,在氧化物、硫化物等多个方向上展开研发,逐步扩大领先优势。
欧美企业的特点则是以初创公司为主导,这些公司依托创新能力,在概念验证和样品测试阶段表现抢眼。
例如,Solid Power已经为宝马交付A样品进行测试,并计划进一步迭代;
Quantum Scape也在持续推进送样测试,力求缩短与日韩企业的差距。
相比之下,中国的电池技术虽然发展得迅猛,但确实存在一定的“技术差距”。
说白了就是,我们的起步时间比较晚,技术积累和底蕴没那么丰厚。
以电池巨头宁德时代为例,2011年才成立,比亚迪虽然更早,但积累也是有限的。
像“锂电池之父”约翰·古迪纳夫,诺贝尔化学奖的获得者吉野彰——这些业界大佬都在国外,且深耕了多年。
相关技术积累,肯定是我们没法比的…
尤其是关键材料领域,可能别人都有好多种选择,并进行过多种测试了。
而我们,可能才刚刚开始!
但也不用妄自菲薄,从技术路线上来看,我们又能扳回一城。
说白了,尽管中国进入固态电池领域的时间。确实晚了一些。
但技术路线上却呈现出“百花齐放”的局面,而且创新速度远超预期。
以目前主流的三大技术路线——聚合物、氧化物和硫化物为例,中国几乎在每一条赛道上都有扎实的布局。
例如,硫化物技术路线,是华为固态电池专利的方向。
同行的宁德时代、弗迪电池、格林美、恩捷股份等企业,也在这一领域投入了大量资源。
而氧化物技术路线,则有清陶能源、卫蓝新能源、当升科技等企业深耕;
聚合物路线中,欣旺达的第四代固态电池,能量密度目标高达700Wh/kg——这在全球范围内也算得上“顶尖水平”。
更令人兴奋的是,国内部分企业,已经开始探索技术路线的融合创新。
例如,太蓝新能源开发的氧化物-聚合物混合固态电解质材料,不仅解决了单一技术路线中的部分瓶颈,还显著提升了电池的综合性能;
清陶能源的第二代固态电池,甚至融合了氧化物、卤化物和聚合物材料,为未来电池技术的升级提供了更多可能性。
总的来看,虽然从电池研发上,我们不具备先发优势,但产业链上远超于其他国家。
考虑到这个点,一旦固态电池量产,价格优势我们都能压倒很多国家。
此外,国内新能源汽车产销量还很高。
这为固态电池的研发、量产、商业化应用提供了绝佳的条件!
考虑到这些因素,中国的固态电池发展,我觉得可以排在第一,不知道大家怎么看?
来源:乌鸦君的急救职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