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岭南大地的中医传承长河中,有这样一位医者:他背着药篓踏遍山区小路,用一根银针守护基层百姓健康;他深耕临床数十载,将传统针灸与现代技术结合;退休后仍谢绝高薪,坚持义诊播撒中医火种。他是广东省名中医黄建业,一位用 70 年光阴诠释医者初心的针灸名家。
在岭南大地的中医传承长河中,有这样一位医者:他背着药篓踏遍山区小路,用一根银针守护基层百姓健康;他深耕临床数十载,将传统针灸与现代技术结合;退休后仍谢绝高薪,坚持义诊播撒中医火种。他是广东省名中医黄建业,一位用 70 年光阴诠释医者初心的针灸名家。
一、岐黄世家育初心
1939 年春,广东罗定的中医世家里,黄建业呱呱坠地。祖父是清末儒医,父亲毕业于民国中医专门学校,药香与书香交织的童年,让他 6 岁便能背诵《药性赋》,12 岁随父侍诊时已能分辨患者的寒热虚实。
1957 年,他以全省前三的成绩考入广州中医学院,在古籍中偶遇明代《候气针法秘要》后,便与针灸结下不解之缘。为验证书中理论,他在自己身上反复试针,手指青肿仍执着记录针感,这份对针灸的 “痴”,成为他日后深耕的动力源泉。
二、深山行医铸仁心
1965 年,黄建业主动申请到肇庆封开县南丰医院。在那个缺医少药的山区,他背着装有银针和草药的背篓翻山越岭,30 年风雨无阻,累计诊治患者超 20 万人次。渔涝镇农妇突发胃痛、长安镇工人腰部扭伤…… 无数急难病症在他的银针下缓解。1993 年,他凭借基层积累的深厚经验,荣获首批 “广东省名中医” 称号,成为当时最年轻的省级名中医之一。
三、融合创新展匠心
调任佛山市中医院后,黄建业开始探索传统针灸的现代化路径。他引入现代技术辅助针灸定位,提升治疗的安全性与精准度,让古老针灸术焕发新活力。2001 年,他在《中国针灸》发表论文,提出辨证施针的新思路,相关理论被纳入广东省中医药管理局传承项目,在全省 30 余家中医机构推广应用,为针灸临床提供了更系统的指导。
四、传承育人守本心
2020 年,“广东省名中医黄建业传承工作室” 成立,他带领团队整理 600 余例临床病案,建立数字化医案库,将数十年经验转化为可传承的学术体系。工作室培养了 30 余名学术继承人,其中 5 人成为省级名中医后备人才;累计培训基层医师超 2000 人次,让实用针灸技术走进粤北、粤西等偏远地区的乡镇卫生院。他常说:“中医的根在基层,传承的关键是让好技术惠及更多人。”
五、公益济世显仁心
退休后,黄建业婉拒多家机构的高薪邀请,坚持每周 3 天在佛山禅医国医馆义诊。诊室墙上,患者送来的锦旗密密麻麻,“岭南神针” 的称呼是百姓最朴素的认可。2023 年,他发起 “中医药乡村振兴计划”,在粤北山区建立 10 个针灸推广基地,免费为村民提供诊疗服务,手把手培训当地医护人员。疫情期间,他带领团队研发适应基层的防疫方案,相关成果在社区广泛应用,用行动践行着 “医者仁心” 的誓言。
六、扎根岭南传薪火
从医 70 年来,黄建业始终扎根广东基层医疗一线。他参与制定的 “无痛点针刺法” 被纳入广东省中医药适宜技术推广项目,惠及全省数十万疼痛患者;作为 “韩氏一针候气法” 省级非遗传承人,他录制教学视频、出版了《独取一穴候气针灸》。
在他的推动下,针灸技术逐步纳入多地医保报销目录,更多百姓得以享受这一传统医学的福祉。
结语
86岁的黄建业,至今仍保持着每周出诊、带徒的习惯。他的银针器具虽历经岁月却锃亮如新,正如他对中医事业的初心从未改变。从背着背篓的山区郎中,到省级名中医工作室的带头人,他用一生诠释了 “大医精诚” 的内涵 —— 不追名逐利,只求医道传承;不慕繁华喧嚣,唯愿百姓安康。这根小小的银针,在他手中化作连接传统与现代的桥梁,更成为守护基层健康的温暖力量。
【免责声明】本文内容基于公开可验证信息整理,旨在展现中医从业者的学术成就与行业贡献,相关理论及技术涉及专业医疗范畴,仅供中医学术交流参考,不作为临床诊疗依据。具体医疗方案请遵正规医疗机构专业医师指导。
来源:健康微门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