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自主研制“强磁心脏”实现国产化 核心技术打破国际垄断

360影视 动漫周边 2025-05-07 03:49 3

摘要:2025年5月6日,中国科学院电工研究所宣布,由王秋良院士团队自主研制的14.0特斯拉(T)大口径高场通用超导磁体完成全流程测试,标志着我国在高性能超导磁体领域实现重大突破。该磁体内孔直径164毫米,最高磁场强度达14.0T,可在-269℃极端环境下稳定运行,

【来龙去脉】

2025年5月6日,中国科学院电工研究所宣布,由王秋良院士团队自主研制的14.0特斯拉(T)大口径高场通用超导磁体完成全流程测试,标志着我国在高性能超导磁体领域实现重大突破。该磁体内孔直径164毫米,最高磁场强度达14.0T,可在-269℃极端环境下稳定运行,填补了国内大空间高磁场科学装置的空白。

研发团队历经8年攻关,攻克了高应力调控设计、密绕高场磁体高精度制造、低电阻超导接头等12项"卡脖子"技术。通过采用铌钛(NbTi)与铌三锡(Nb₃Sn)超导线圈组合结构,创新性优化电磁布局,使两种超导材料磁场贡献率提升40%,整体性能达到国际同类产品先进水平。

作为科学研究的"强磁心脏",该磁体突破体现在三大维度:

1. 材料革命:

- 核心超导线圈采用国产高纯度铌钛合金与脆性铌三锡材料复合工艺,通过梯度应力释放设计,使磁体在14.0T磁场下应力集中降低60%,解决了传统铌三锡材料易断裂的难题。

- 表面喷涂自主研发的多层纳米陶瓷绝缘涂层,耐电压能力达50千伏,绝缘寿命延长至20年以上,远超国际标准。

2. 结构创新:

- 采用模块化电磁嵌套设计,内孔空间利用率提升30%,可同时容纳多组实验设备,满足新材料制备、生物医学成像等复杂场景需求。

- 独创的轴向弹性支撑系统,使磁体在极端工况下形变误差小于0.01毫米,稳定性较传统设计提高10倍。

3. 制造突破:

- 自主研发的全自动机械臂涂壳技术,实现超导线圈绕制精度达±0.005毫米,良品率从国际平均的75%提升至95%。

- 攻克超导线材低温焊接技术,接头电阻降低至0.1纳欧以下,较进口产品提升5倍,确保大电流传输稳定性。

【市场推演】

我国高端超导磁体长期依赖进口,3.0T医用MRI磁体进口单价曾高达3000万元,此次突破将重塑市场格局:

- 成本优势:国产磁体价格预计较进口低40%-60%,单台14.0T磁体可节约成本超800万元。以国内每年新增50台大科学装置计算,年节省进口费用超4亿元。

- 应用拓展:

- 医疗领域:支撑国产3.0T MRI设备量产,预计2030年国产市占率将从目前的30%提升至60%,推动影像检查费用下降50%。

- 工业领域:为高温超导感应加热装置提供核心部件,如江西联创光电已投运的兆瓦级设备,较传统加热技术节能30%,年减少碳排放超2万吨。

- 出口潜力:凭借14.0T高场性能与164毫米大孔径设计,可兼容国际主流科学装置,预计2030年出口占比将达15%,覆盖"一带一路"国家科研市场。

【历史意义】

1. 科技自主里程碑:

打破美国、日本在大口径高场超导磁体领域的长期垄断,标志我国在超导材料-精密制造-系统集成全链条技术自主可控,为建设国际科技创新中心提供关键支撑。

2. 产业升级催化剂:

带动国内200余家配套企业技术升级,形成从超导带材、低温制冷到智能控制的完整产业链。以上海超导为例,其为该磁体提供的REBCO带材性能指标提升20%,推动国产超导材料进入国际高端供应链。

3. 双碳战略加速器:

磁体在新能源领域的应用可显著降低能耗。例如,在可控核聚变装置中,14.0T磁场可将等离子体约束效率提升30%,助力我国2035年实现聚变发电示范目标。在工业加热领域,高温超导感应加热技术已实现吨钢能耗降低200千瓦时,年节约标准煤超100万吨。

4. 国际竞争新支点:

该磁体技术参数与国际同类产品对标,已获欧盟CE认证,为我国参与国际热核聚变实验堆(ITER)等大科学计划提供话语权。王秋良团队正与剑桥大学合作开发便携式MRI磁体,推动中国超导技术标准走向全球。

【权威验证】

磁体通过中国电机工程学会技术评审,关键指标磁场均匀度(10cm球体内误差

来源:苔米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