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但是实际上,2024年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工资性收入为23,327元,平均每月约1,944元。
我不知道大家有没有那种感觉,就是感觉周围的人薪资都很高,就只有自己的薪资比较低。
但是实际上,2024年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工资性收入为23,327元,平均每月约1,944元。
中国中产阶层标准,通常认为家庭年收入在10万-50万元之间为中产阶层。
当然,这一标准因地域、消费水平等因素存在差异。一线城市中产家庭年收入可能需达到20万-60万元。
那么,人们感觉中国月薪已经很高了,甚至过万都很普遍,周围的人薪资都很高的原因是什么呢?
01
是由于信息传播偏差
由于高收入群体更易被关注,这个很容易理解,毕竟大家都会关注不一样的点。
另外,现在的各种小视频平台,针对一些个案,极端性质的内容,也往往倾斜流量,通过吸引眼球的方式报道,内容输出者获利了流量,平台也收获了用户粘性。
但是这种高收入群体或极端案例,例如互联网大厂员工、金融从业者等,被短视频平台放大后,这些信息容易给人造成“月薪过万很普遍”的错觉。
直接导致大家刷短视频的时候,人们更容易看到成功案例,而忽略了大量普通收入群体,例如,媒体报道的“00后月薪过万”等案例,容易让人误以为这是普遍现象。
这些社交媒体与短视频平台上的内容,往往以“炫富”“高收入”为主题,容易给人造成“月薪过万很普遍”的错觉。根本不会想到这是短视频平台故意让你看到,刻意运营的结果。
而平台的这种信息茧房,让人们接触到的信息往往与自身兴趣或关注点相关,最后导致普通老百姓对整体收入水平的认知出现偏差。
02
幸存者偏差被放大
人们在比较收入时,往往以身边的高收入群体为参照,例如同学、朋友或同事,这种向上对比也会导致对整体收入水平的误判。
而且,当人们频繁接触到高收入群体参照时,会不自觉地提高对收入水平的预期,从而内心也会感觉月薪过万很普遍。
除了夸群体参照,有些人会跨地域,跨行业参照一些收入标准,比如有些人会通过媒体看到超一线城市(如北京、上海、深圳)的薪资水平普遍较高,看到科技、金融、互联网等行业的薪资水平较高。
但是实际上,大中国的超一线城市(如北京、上海、深圳)毕竟是少数,而且这些城市的人口占比仅占全国的一小部分。
同样的,虽然科技、金融、互联网等行业从业者更容易达到月薪过万,但这些行业在整体就业人口中的占比并不高。
所以说,这些看起来不错的数据,其实是普通人根本不会想到的“幸存者偏差”原理。
03
一些美丽的误会
在一线城市或高房价地区,月薪过万可能仅能维持基本生活,这导致人们误以为“月薪过万”是普遍现象,其实这是忽略了部分地区的高生活成本。
同时,每年都会有一些公开的数据统计,但是大家看的时候,可能忽略了这一些统计数据可能仅覆盖特定群体或地区,导致对整体收入水平的误判。
同样的,有时候大家还会对统计数据有一些误解,比如不太理解平均数与中位数的差异,所以导致每年上海都有很多人说“我又被平均了”。
比如,甲月薪100万,乙2000元,丙3000元,丁1000元,戊4000元,所以如果按照平均数看大家的月薪是202000元,但是中位数月薪是3000元。
所以说按照平均数看大家的平均收入可能被高收入群体拉高,而中位数收入更能反映大多数人的真实水平。
最后,大家在这些年GDP不错的情况下,消费逐年升级了无法及时刹车,同样也导致人们对收入的预期提高。
来源:幸福柑桔rsC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