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春华秋实,岁物丰成。2025年是我校研究生教育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一年,学校始终坚持以提升研究生培养质量为核心,积极创新研究生教育理念,强化研究生导师团队建设,推进研究生培养模式改革,健全研究生教育管理制度体系,2025届研究生高水平科研产出成果显著。
春华秋实,岁物丰成。2025年是我校研究生教育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一年,学校始终坚持以提升研究生培养质量为核心,积极创新研究生教育理念,强化研究生导师团队建设,推进研究生培养模式改革,健全研究生教育管理制度体系,2025届研究生高水平科研产出成果显著。
我校2025届毕业研究生26名,依托“特色农业资源开发与高效利用”“生物质基材料”2个省级优势特色学科群,由相关培养学院精心打造的导师团队进行特色化、订单式培养。导师们秉持“实践出真知”的理念,引导研究生在前沿技术应用和产业创新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推动科研成果从实验室走向实际应用,全面提升学生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经过2年的全员、全程、全方位培育,26名毕业研究生共产出22项高水平科研成果。其中,SCI二区及以上14篇(影响因子分别为:5.6、8.4、8.1、7.4、7.4、6.2、4.3、3.7、8.2、5.8、8.1、4.4、7.7、4.3),SCI四区5篇,授权专利3项。连续四年保持快速增长态势,尤其是在SCI一区高水平科研成果上收获累累。
万世恒同学的论文《Functionalizing lignin with introducing benzene rings and adjusting intramolecular polarity for improving bituminous pHotooxidative aging resistance》由朱磊教授和何边阳副教授导师团队指导,发表于英国爱思唯尔出版社(Elsevier)旗下《Construction and Building Materials》(SCI 中科院一区 IF=7.4),万世恒为论文的第二作者,第一作者为何边阳副教授,通讯作者为朱磊教授。论文刊载了生物质材料改性沥青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提出了一种通过功能化增强木质素在沥青中抗光氧化老化能力的新策略。具体而言,通过木质素分子与 4,4′-二苯基甲烷二异氰酸酯(MDI)反应合成了改性功能木质素(MFLG),并将 MFLG 加入沥青基质中,对其物理性质及其抗光氧化老化性能进行了系统评估。这项研究不仅通过分子设计提出了一种独特的木质素改性策略,还综合了实验和理论分析。研究结果为木质素在沥青改性中的有效应用提供了宝贵的理论指导和技术支持,为推进基础设施的可持续发展铺平了道路。
陈蓉同学论文《Durable Direct Methanol Fuel Cellsthrough Cytosine-Modified SulfonatedPoly (Ether Ether Ketone)Matrix with Phosphorylated Metal-Organic Framework Integration》由刘海导师团队指导,发表于英国爱思唯尔出版社(Elsevier)旗下《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Biological Macromolecules》(SCI 中科院二区IF=8.2),该文章研究了被动辐射冷却和加热是绿色且可持续的辐射热管理方法,无需消耗额外的能源。然而,吸收阳光和材料绝缘不良会降低辐射冷却,也会影响辐射加热性能。在此,我们使用蚕丝纳米纤维/GO 构建了具有高机械韧性和稳定性的多孔分层双模蚕丝纳米纤维气凝胶 (SNF) 薄膜。多孔分层结构赋予双模薄膜的冷却侧低导热系数 (0.034 W·m−1·K−1) 和高大气窗口发射率 (92.7 %),在阳光直射下低于环境温度的冷却温度高达 9.6 °C。双模薄膜的加热侧具有高太阳吸收率 (93.8%) 和低大气窗口发射率 (11.4%)。在模拟寒冷环境中,冰水浴使被覆盖空气温度升高 25.5 °C。重要的是,薄膜的两面都经过 FOTS 疏水改性,表现出自清洁特性,可保护表面免受污染并促进长期辐射冷却/加热。即使在不同的 pH 溶液中浸泡两个月后,这些薄膜也显示出优异的冷却和加热性能。这种双模式气凝胶薄膜在户外应用具有巨大潜力,可以适应各种复杂环境中的辐射热管理。
刘宁同学的论文《Ionic liquid func-tionalized ZIF-8 modified PVDF nanofiber-based composite proton exchange membranes towards direct methanol fuel cells applications》和《PA-doped nanofiber composite proton exchange membranes with ultrahigh proton conductivity andmethanol barrier performance for direct methanol fuel cells》由我校化学与材料科学学院刘海教授导师团队指导,刘宁为第一作者,发表于英国爱思唯尔出版社(Elsevier)旗下《Journal of Membrane Science》(SCI中科院一区 IF=8.4)和《Separation and Purification Technology》(SCI 中科院二区 IF=8.2),刊登了燃料电池质子交换膜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该论文研究了直接甲醇燃料电池质子交换膜存在的甲醇渗透以及低质子电导率等问题。该团队成功合成了离子液体功能化MOF改性纳米纤维和季胺化纳米纤维基底,使用SPEEK进行复合填充并通过硫酸交联或磷酸的掺杂制备不同纳米纤维复合质子交换膜,在80℃下,质子电导率最高可达202.31 mS/cm,直接甲醇燃料电池的功率密度可达121.38 mW cm-2,为后续质子交换膜材料的研究提供了非常有意义的参考价值。
今后,学校将继续加大对研究生科研产出的扶持和资助力度,强化研究生导师团队综合素质提升,孵化更多研究生高水平科研成果,全面提高研究生自主培养质量,着力打造应用型创新人才,全方位多角度助力研究生升学就业,为国家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贡献湖工智慧和湖工力量。
出 品 | 湖北工程学院新媒体中心
来 源 | 学科建设办公室(研究生工作处)
文 案 | 路小岚
编 辑 | 李 欢
责 编 | 陶 丹 黄意涵 柯红艳
审 核 | 张欣怡
来源:微言校园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