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海上能源岛,将成为下一轮海洋经济的重要赛道。这条路径如果跑通了,不仅可以给沿海大城市提供新能源,还意味着未来的能源补给站可能遍布各大洋,形成“移动加油站”网络。
图片来源:Getty Images
摘要:
海上能源岛,将成为下一轮海洋经济的重要赛道。这条路径如果跑通了,不仅可以给沿海大城市提供新能源,还意味着未来的能源补给站可能遍布各大洋,形成“移动加油站”网络。
撰文 | 王磊明
编辑 | Tang
今年3月,我国首个海洋氢氨醇一体化项目在山东烟台建设完工。这座被称为漂浮在海上的“能源城堡”,不只是一个简单的新能源项目,这里既有国家布局海上绿色燃料的战略考量,也意味着沿海各省市对新一轮海洋经济的竞争和争夺进入新阶段。
能源资源的供需错配,是我国经济的一个痛点。东部沿海地区贡献了全国60%以上的GDP,但广东、江苏、浙江、上海等沿海地区的外来电占比普遍在15%~30%之间。长三角(江浙沪)地区外受电占比甚至高达28%。
海上风光和氢氨醇一体化项目正是瞄准了这个痛点——把新能源工厂建在需求中心的海域,实现“就地生产、就地消纳”。
近年来,我国陆上风光装机高歌猛进,但也面临风光发电的消纳难题。特别是伴随“沙戈荒”大型风电光伏基地建设,并网外送更显捉襟见肘。
随着陆上风电市场趋于饱和,海上风电因资源丰富、占地少、临近负荷中心等优势,成为我国新能源装机的重要增长点。
在此背景下,国家点题海上风电,可谓战略意义深远:一则抢滩“新蓝海”,发展能源新质生产力;二则加强沿海地区电力保障,推动绿色低碳转型;三则促进风力发电就地消纳,提前布局氢氨醇等海上绿色燃料。
尤其是今年,“深海科技”、“海上风电”首次写入2025年政府工作报告,这意味着万亿级“新蓝海”经济一触即发。
据预测,到2030年,国内海上风电总装机将达2亿千瓦,涉及总投资约2.6万亿元,可带动产业链总产值超20万亿元。
海上风电背后,是海上新能源岛的广阔产业链。围绕这块蛋糕,山东、江苏、浙江、广东的沿海大省,都开始布局。
山东在青岛、烟台等地打造“蓝色能源+渔业”样板,实现海洋牧场与风电融合。
江苏则是滩涂资源开发与近海风电基地并重,利用最长的海岸滩涂(南通、盐城),通过“海上风电+储能+制氢”模式,探索绿氢制备与化工产业耦合。
浙江在舟山群岛打造“海上风电+潮汐能+波浪能”多能互补示范基地,并通过数字化赋能,探索零碳海岛和零碳产业园。
广东也探索风电与化工产业结合,并打造海上风电产业园,布局深远海漂浮式风电。
在上一轮海洋经济的争夺中,江苏稍显落后。2024年江苏海洋经济总量首次突破万亿元大关,但仅排在全国第六位;在国务院批复的7个“现代海洋城市”中,江苏无一市入选。
新一轮海洋经济来袭,海上新能源是重要抓手。这一次江苏能否进位升级,逆袭翻盘?
01
江苏海洋经济:“不够大、不够强”
4月18日,江苏省自然资源厅发布《2024年江苏省海洋经济统计公报》。2024年,江苏海洋生产总值达到10046.2亿元,比上年增长6.0%,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为7.3%。
早在《江苏省“十三五”海洋经济发展规划》中就曾提出,“到2020年,江苏海洋生产总值力争达到1万亿元,占全省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10%左右”。直到2024年,江苏海洋生产总值才突破万亿大关,比预计时间整整晚了4年,而GDP占比目标尚未达到。
从总量看,江苏海洋经济规模在全国排在第六位,次于广东、江苏、福建、浙江、上海等地;海洋经济GDP占比也远低于五省(市),在全国平均水平线下(7.8%)。
根据公开信息整理
2024年,广东GDP 14.1万亿元,江苏GDP 13.7万亿元,作为全国唯二的10万亿级“超级大省”,或许江苏的差距就在于海洋经济。
此外,在国务院批复的重点城市2035年总体规划中,天津、大连、青岛、宁波、厦门、深圳、秦皇岛等7座城市被定位为“现代海洋城市”,江苏无一城市入选。
根据公开信息整理
工业强则经济强。海洋经济强不强,关键看海洋工业(除海洋渔业、沿海滩涂种植业、海洋交通运输业、海洋旅游业、海洋工程建筑业以外的10个海洋产业)。
在全国海洋工业体系中,海洋化工业、海洋油气业占大头,合计占比56%,其次是海洋船舶工业(11%)、海洋工程装备制造业(8.4%)、海洋药物和生物制品业(6.3%)、海洋电力业(4.1%)。
引自《2024年中国海洋经济统计公报》
江苏没有海洋油气业,海洋化工业仅130亿元。比较而言,广东的海洋油气业占全国的近40%,山东的海洋化工业占全国的近30%。
江苏的优势在于海洋船舶工业(380亿元)、海洋工程装备制造业(270亿元)、海洋电力业(92.8亿元),分别占全国的27.7%、26.1%、18.2%。
但海洋化工、油气产值大,缺少这两根“顶梁柱”,江苏海洋经济“逆袭”难度不小。
引自《2024年江苏省海洋经济统计公报》
02
海上能源岛:奏响蓝绿交响乐
但江苏发展海洋经济,也有自身优势。
江苏拥有海域面积3.75万平方公里,海岸线954公里,沿海地区风力资源丰富,具有较高的开发利用潜力,形成了集研发设计、装备制造、资源开发、运维服务等于一体的海上风电产业链。
从装机看,根据江苏省可再生能源行业协会数据,截至2023年底,江苏海上风电累计装机1183万千瓦,连续多年位居全国第一,集中在南通(50.6%)、盐城(46.9%)两地的如东、大丰、滨海、东台、启东、灌云等区县。
从装备看,2023年,江苏风电产业链上的208家企业开票总销售达998亿元,全省风电装备产值近2000亿元。仅盐城一地,海上风电整机产能就占全国40%以上,集聚了全国海上风电整机企业前四强:远景能源、金风科技、电气风电、明阳智能。
为此,盐城市定下了“到2025年底,海上风电装机规模列全球城市首位,打造世界海上风电之都”的目标。
与此同时,“双碳”目标下,海洋也为江苏经济社会绿色转型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
其一,海洋是地球系统中最大的碳库,储量约为大气碳库的50倍、陆地碳库的20倍,拥有巨大的碳汇潜力;
其二,以海上风电为代表的绿色能源,“发电-用电”两端协同,助推江苏走出一条“绿电”造“绿机”、“绿机”发“绿电”的良性循环。
其三,海上风电还是最大的CCER(核证减排量)来源,在9个已经完成减排量(合计948万吨二氧化碳当量)登记的项目中,7个是并网海上风电项目,其中4个来自江苏,合计512万吨减排量,占总减排量的54%,成为电碳协同的“先行者”和零碳示范的“贡献者”。
《国家碳达峰试点(盐城)实施方案》提出,“先行先试建设射阳港(近)零碳产业园、大丰港(近)零碳产业园和滨海港(近)零碳产业园,打造具有沿海特色的(近)零碳产业园区建设评价体系”。
作为全球领先的绿色科技企业、零碳产业园的开创者,远景科技集团率先入局。2025年2月,盐城市与远景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共同探索利用绿电就地制备绿色氢氨醇及可持续航空燃料,打造全国“一海多用”新示范和面向国际的零碳产业和贸易园区。
盐城还提出,拉长海洋可再生能源产业链条,推进海上风电母港、深远海风电试点示范和“风光+氢、甲醇、液氨”等多种能源资源集成的海上“能源岛”建设,打造长三角综合能源保供基地。
海上能源岛,将成为下一轮海洋经济的重要赛道,也是各海洋国家竞争的制高点。这不仅将改变传统能源的供应链,破解海运、化工行业转型困境,也是维护海洋权益的战略支点。
每一个海上风电场,就是一座“海上油田”。这条路径如果跑通了,不仅可以给沿海大城市提供新能源,还意味着未来的能源补给站可能遍布各大洋,形成“移动加油站”网络。
中国海洋经济迈上10万亿新台阶后,海上新能源扬帆起航,深远海是归宿。
江苏海洋经济突破万亿大关,从南通的“风电产业之都”到盐城的“海上风电之都”和海上能源岛建设,进位升级是期盼。对于江苏来说,海上新能源既可成为新的增长点,又为“双碳”试点示范助力,书写着蓝绿交织的高质量发展新篇章。
作者简介:王磊明,北京大学环境科学硕士,主要从事节能环保及碳达峰碳中和研究。
-------
参考资料:
[1] 中国报道. 海上风电走向“新蓝海”.
[2] 江苏省可再生能源行业协会.2023年江苏省风电产业发展报告.
[3] 中国可再生能源学会风能专业委员会.2024年中国风电吊装容量统计简报.
免责声明:
本文仅用于学术交流和传播,不构成投资建议
来源:环球零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