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别于西方的另一种希望” 全球媒体高管热议中国式现代化的世界意义

360影视 日韩动漫 2025-05-07 18:49 2

摘要:4月15日,由《环球时报》、环球网主办的“山海同频•国际媒体总编辑大家谈”系列活动正式启动。系列活动的第四场论坛以“中国式现代化与人类文明新形态”为主题,来自中国、格鲁吉亚、利比里亚、津巴布韦等国家的媒体高管齐聚一堂,围绕“中国式现代化”、全球文明交流互鉴等议

4月15日,由《环球时报》、环球网主办的“山海同频•国际媒体总编辑大家谈”系列活动正式启动。系列活动的第四场论坛以“中国式现代化与人类文明新形态”为主题,来自中国、格鲁吉亚、利比里亚、津巴布韦等国家的媒体高管齐聚一堂,围绕“中国式现代化”、全球文明交流互鉴等议题展开深入对话。与会嘉宾就中国式现代化给世界现代化提供的新路径选择、中国式现代化的世界意义进行了深入交流,探讨媒体如何推动世界文明交流互鉴。

突破迷思:区别于西方现代化的另一种希望

长期以来,“现代化即西方化”的叙事风靡一时,许多国家在全盘照搬西方发展模式后,却陷入了经济停滞和社会动荡的困境。对此,环球时报社副总编辑张炜表示,西方式现代化是一种经济垄断式现代化,伴随着掠夺、剥削、压迫和等级特性。张炜回顾道,美国曾向拉丁美洲国家兜售“市场万能论”与“华盛顿共识”,结果导致不少国家陷入“中等收入陷阱”“资源诅咒”“塔西佗陷阱”等发展困境,最终沦为美国的“经济附庸”。与之相比,张炜认为,中国式现代化开创了截然不同的发展道路,使“全球南方”国家看到了区别于西方的另一种希望,有了新的选择,是对世界现代化理论和实践的重大创新。

针对中国式现代化给出的新发展思路,在场嘉宾也分享了自己的见解。利比里亚广播电台新闻总监弗朗西斯•佩莱纳表示,在其他地方,“现代化”常常停留在政客的花言巧语或课堂讲座中,而中国则似乎找到了自己的实践道路,真正引领了潮流。津巴布韦《今日津巴》的执行主编莫妮卡•姆潘巴瓦谢则评价称,“中国式现代化的历程是重新定义进步的全球经验。”莫妮卡•姆潘巴瓦谢认为,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不是非洲国家可以照搬的蓝图,但它充分证明,在西方现代化模式之外,还存在其他可行的现代化方案。

解读内涵:共享发展机遇的开放道路

中国式现代化在顶层设计上就强调“我们追求的不是中国独善其身的现代化,而是期待同广大发展中国家在内的各国一道,共同实现现代化”。在实践中,中国在发展自身的同时能否真正与其他发展中国家共享发展机遇则成为国际媒体的关注点。新华网副总编辑刘洪用一句话生动概括了中国向世界分享发展红利的开放姿态:“将中国当作朋友和伙伴,其他国家也将从中国的发展中收获机遇。”刘洪介绍,在非洲,许多商人通过义乌的电商企业学成归来,带动越来越多的非洲民众脱离贫困;在印尼,借助共建“一带一路”倡议,印尼建成了东南亚的第一条高铁——雅万高铁。这些生动的案例,正成为中国与其他发展中国家相互成就、携手前行的鲜活见证。

开放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鲜明标识之一。长期以来,中国持续扩大对外开放,不断向世界释放更多发展红利。格鲁吉亚“穆塔瓦里”媒体中心创始人兼总经理凯瑟琳•古卢阿在论坛上介绍,如今,中国已对38个国家实行单边免签入境政策,并将54个国家的过境免签期限延长至240小时。凯瑟琳•古卢阿感叹道,这为各国提供了宝贵机遇,搭建起中国与世界各国合作交流的桥梁,也使中国继续成为国际合作的首选伙伴。

借鉴意义:中国式现代化的世界价值

从中老泰铁路、匈塞铁路等共建“一带一路”倡议下沿线国家的基建成就,到鲁班工坊、“太空丝路”等技术合作项目;从消博会为最不发达国家及企业提供免费展位,到派遣农业专家帮助非洲国家实现农业多元化发展,中国式现代化推进的过程中为世界带来丰富公共产品。对于如何解读这些国际公共产品蕴含的中国特色,张炜认为,中国提供的国际公共产品始终坚持与“文明霸权”截然不同的理念与原则。中国不仅为其他发展中国家走向成功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启示,更以实际行动“赋能”广大“全球南方”国家,助力它们推进现代化进程、应对全球性挑战。张炜表示,“赋能型”国际合作的真谛,不是单向的给予,而是双向包容的合作共赢,并同世界实现共同发展与繁荣。

弗朗西斯•佩莱纳也认为,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发展在全球事务中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记。包括非洲主要国家在内的“全球南方”正与中国保持着日益紧密的联系,这种联系显著减轻了西方殖民势力对“全球南方”国家施加的所谓“依赖综合症”。佩莱纳表示,中国已成为新世界秩序的引领者,这让“全球南方”在塑造国际治理和应对全球性挑战方面占据了更加有利的地位,并朝着构建多极化世界迈出了重要一步,彰显了国际社会促进多样性和公平发展的呼声。佩莱纳最后总结道,“当下,世界各国必须向中国学习,探索以人类发展为核心的现代化道路,而不是照搬充满坎坷的西方模式。”

交融展望:向世界讲好中国式现代化

面对变乱交织的国际形势,如何讲述中国式现代化,推动世界文明交流互鉴,成为一个重要课题。对此,刘洪给出了三点建议:一是更多讲述文明交融的故事。在报道涉及中国文化元素如青花瓷、火锅等内容时,可以巧妙融入与其他国家相通的文化元素,增强共鸣与亲近感;二是把高大上的文化变得“摸得着”。通过直播、邀请外国网络博主体验中国发展等方式,让外国民众亲身感受到中国社会的活力与进步。三是对偏见挑拨敢于回应。面对“西方文明优越论”等偏见性论调,媒体要以事实给予有力回击。同时,应赋予更多人发声的机会,让各国民众讲述自己的故事,使世界听到更多元的声音。刘洪认为,媒体要做好“文化翻译”的工作,把陌生难懂的内容转化为可感可触的表达,把对立交锋的话题引导为对话沟通,促进不同文明之间的理解与认同。

凯瑟琳•古卢阿也就此话题分享了自己的思考。她建议,未来应继续扩大相关交流活动、论坛和研讨会的规模,并为各国提供更多分享中国发展成就的机会。古卢阿表示,媒体不仅是人文交流的桥梁、主力军,更是连接民众、传播信息的重要中介,她认为,媒体人士积极参与此类论坛显得至关重要。

来源:环球网海外看中国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