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公元1022年,宋真宗驾崩后,年仅13岁的宋仁宗继位,太后刘娥临朝听制,开启了十余年的垂帘听政。
公元1022年,宋真宗驾崩后,年仅13岁的宋仁宗继位,太后刘娥临朝听制,开启了十余年的垂帘听政。
一朝天子一朝臣,权力有天然的排他性。
在这十年,宋真宗时期的那一批宰相们纷纷落幕,寇准、丁谓、王钦若、曹利用,刚直也罢、奸诈也罢、逢迎也罢、刚烈也罢,都成为过去式。
一个时代结束了,舞台上的主角换了新人。
但那些最后落幕的故事不应该被遗忘,因为这些人曾经照耀了历史的天空,因为他们走过的路后人还在走。
——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关注信陵公子,探究两宋风云。
(五十)一个弃子的下场
越是没啥能力、没啥本事的人上位,越是喜欢别出心裁搞出不一样的东西,以此来证明自己有水平,其实是为了掩盖心虚。
上文中我们提到的大内总管雷允恭,就是这样的人,靠着站队侍奉刘娥上位,太想做出点成绩来证明自己了。
可能在午门外被砍头的时候,他心里还很冤枉,自己擅自改动宋真宗的陵穴,目的是为了宋仁宗多子多福,为了赵家江山社稷千秋万代。
为了太后或者皇帝夸一句,爱卿真乃社稷栋梁,为了这句夸奖背后的赫赫权势与滚滚利益。
可他不知道,自从他和丁谓结盟开始,他就成了一个随时可以舍弃的棋子。
对于太后刘娥来说,一个不忠的太监有啥好留恋的,为了整到丁谓,为了巩固自己的权力,十个雷允恭也可以杀!
对错已经不重要了!
巧合的是,宋真宗的陵穴最终没有改到那个可以保佑宋室多子多福的位置,而宋仁宗当了四十二年皇帝,生下3个儿子全部早夭,13个女儿早夭10个,最终继位的宋英宗并不是他的亲生儿子。
不知道多年后,年老的宋仁宗是否会后悔,当时没有将父亲的陵穴改建在雷允恭擅自确定的位置上。
不过那都是后话了,雷允恭不值一提,现在我们还回到太后刘娥垂帘听政的那十年,先从被贬的丁谓说起吧!
(五十一)三十余年如一梦,此身虽在堪惊
公元1022年,宋仁宗继位初年,太后刘娥垂帘听政,任职宰相不到一年的丁谓,被贬到崖州,崖州就是现在的海南三亚市。
从事后的抄家来看,丁谓被贬一点都不亏,史称——籍没其家,得四方贿赂之物,不可量计——就说是家产非常丰富,钱财上有几个小目标,而茅台、华子不计其数。
可见丁谓压根就不是一个廉洁的人,在三司使、宰相等位高权重的位置上捞的不少。
这也是他后来被宋仁宗称为五鬼及奸相的原因之一,古今一理,一个贪腐成性的官员能是一个好官员吗?
崖州在天涯海角,距离汴梁三千余里,山一程、水一程、山水复几程,宦海沉浮年近60岁的丁谓应该有诸多感慨,在感慨之余开始以佛学自愈。
在旅途的尾声,在快到雷州的时候,他踌躇了好久,最后还是写了一封求拜访的书信,让人投递给故人寇准。
这位自己的伯乐、师长、领导,后来又成了自己的政敌、仇人,两年前,他被贬雷州还是自己一手促成的。
当时宋真宗已经病重,在清醒的时候给过来探望的宰相丁谓、副宰相王曾说,寇准劳苦功高,虽然有罪,贬在江淮之间即可。
丁谓到了中书省之后,起草文书却把寇准贬到雷州。
当时状元宰相王曾提出意见,要丁谓按照宋真宗的意思来,丁谓白了一句,租房子给寇准住的人有什么资格说话呢?
昨日,丁谓何其志得意满,而今日,又何其志丧落魄!
相逢一笑泯恩仇,能见一见寇准,化解昔日的恩怨,这是丁谓的想法。
(五十二)寇准最后的温情与时光
可寇准最终拒绝了,寇准拿到丁谓请求拜见的书信,也是感慨良久。
想自己十八岁高中进士,深得宋太宗欣赏,三十三岁就官拜宰相,却不曾想,最后栽在丁谓手中。
这位自己曾经赏识的青年才俊,自己一手提拔的下属干将,这位为自己鞍前马后、捋须侍奉的副手,在面对权力的时候,给自己反戈一击。
当时老宰相王旦劝告自己,说丁谓有才,但为人奸诈,不可独担重任,更不可为参知政事,可自己一意孤行啊!
路都是自己走的。
相见争如不见。见了说什么?把酒言欢不是自己的本意,又接近虚伪;
嘲讽痛骂又拉低了自己的档次,都是被贬之人又都年过花甲,五十不惑、六十耳顺,时间最终改变一个人的性格,年过六十的寇准不再嫉恶如仇、刚直如昔。
他最终没有同意丁谓的拜访,而是派家人送上了一只蒸羊。
北方人多喜欢吃蒸菜,羊肉裹着面在柴火中蒸透蒸烂,适合年老牙齿松动的人吃。
寇准的家丁不愿意,叫嚣这要去教训一番这个忘恩负义的丁谓,被寇准锁上院门,一个人也不许出去。
这是寇准对故人丁谓最后的善意与温情。
说最后的温情,是因为寇准的时间不多了。
目前是太后刘娥主政,自己曾经极力反对宋真宗封她为皇后,这个仇怨是很难释怀的,自己这次被贬雷州,明面上是丁谓陷害的,又何尝不是太后的意思?
朝堂之上,自己是再也回不去了。
但又如何呢?寇准也释然了,为官一任、造福一方才是做官的本意。
在被贬雷州期间,寇准致力于传播中原文化,修建真武堂,收徒习文学艺,向当地百姓解说天文地理知识,破除歪理邪说,促进文化发展;
致力于传授先进的农业生产技术,带领雷州人民兴修水利,开渠引水灌溉良田,促进经济发展。
雷州百姓拥戴敬仰寇准,主动替他盖房,给他送时鲜水果和蔬菜。
公元1023年10月,鬓发尽白、牙齿松动的寇准自感大限将至,洗完澡,穿上朝服系上宋太宗送给他的犀带,朝北面拜了几拜,然后喊家丁赶快摆设卧具,躺在床上死去,终年63岁。
寇准死后,朝廷调任衡州司马的命令才到,于是归葬西京洛阳。
路过荆南公安县,该县百姓都设祭在路上哭吊,折断竹子插在地上,并挂着纸钱,过一个月再来看,枯竹全部都生出竹笋。
众人于是为寇准庙,逢年过节用祭品供奉,雷州的百姓也在寇准死后给他建立祠堂,世代祭拜。
也许这才是为官一任最大的意义。
(五十三)丁谓的最后一搏
寇准病死的时候,正是丁谓坐船去崖州的时候,那时候音信不通,丁谓并不知道寇准的死讯。
虽然没有见到寇准,但吃到了寇准送的蒸羊,丁谓心情还不错,毕竟这也算是一定程度上的和解。
在丁谓跨海去雷州的时候,丁谓还和同船的人开玩笑说:“天下的州郡哪个是最大的呢?”
同船人说:“当然京师最大。”
丁谓说:“朝廷宰相现在是崖州司户,则只有崖州是最大的州郡。”
船上的客人听了后都大笑,丁谓也难得大笑,处江湖之远则天地宽,这又何尝不是另一种风景呢?
在笑声中,丁谓想到他刚中进士到南疆为官时候,有个算命的说他容貌像唐朝宰相李德裕,又说李德裕不如你。
果然李德裕为相,自己也为相,李德裕最后被贬到崖州,自己也被贬到崖州,真乃时也!运也!命也!
可李德裕最后病死崖州,难道自己也会病死崖州吗?
那个算命的说,李德裕不如自己又是什么意思呢?难道自己还有东山再起的可能?
在琼州海峡海水的汹涌澎湃中,丁谓打定主意,再搏一搏。
一天。洛阳太守刘烨正在会见众同僚,忽然役差送来了一封信,说是丁谓丁大人的,请求刘太守转交给他在洛阳的家人。
丁谓是被全国通报的罪臣,刘烨得到丁谓的信不敢私自处理,立即把它送呈皇帝。
宋仁宗打开信一看,信里面丁谓克责自己,进行了深刻的反省,叙说国家的厚恩,告诫家人不要总是心怀不满。
宋仁宗很感动,起了恻隐之心,就调丁谓到雷州,雷州与崖州虽然一海之隔,但意义不一样,一个在海南,一个在大陆。
丁谓暗暗笑了,自己刻意写的这封信还是起到了作用,自己也确实比李德裕强,还能回到大陆。
但一代人有一代人的宿命,舞台的主角已经不属于他们这一代了,丁谓余下的日子也不多了。
在1032年,丁谓被授秘书监退休,在光州死去。
宋仁宗下诏赐钱十万、绢百匹,也算是善终。
一代权相、奸相就此落幕!
相比而言,他确实比李德裕强,能回到中原,能落个善终,他也比寇准、王钦若、曹利用等人长寿,死在他们后面。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活到最后也是一种胜利!
那么,王钦若、曹利用又是怎么死的呢?这有点废话,肯定都是老死病死的,准确的说,他们两人是什么时候死的?
(五十四)贪腐之人是禁不起关注的
前文提过,王钦若曾是宋仁宗为太子时候的老师,这个职位很重要,在丁谓打击王钦若的时候,还是太子的宋仁宗就保了一次。
等到宋仁宗即位,王钦若的春天再次来了,改任秘书监,被起用为太常卿、濠州知州,以刑部尚书知江宁府。
另外,王钦若跟太后刘娥没啥仇,当寇准王旦等人反对宋真宗立刘娥为皇后时候,王钦若保持了沉默。
这沉默起了很大作用,在刘娥看来,不反对就是支持。
丁谓被贬后,继宰相位的是冯拯,冯拯身体不好,老是生病,刘太后就决定再次任王钦若为宰相。
于是,1023年,王钦若再次被授为司空、门下侍郎、同平章事、玉清昭应宫使、昭文馆大学士,监修国史《真宗实录》。
这些职位里面最有含金量的就是同平章事,就是首辅宰相。
枯木逢春,老树开花,这年秋天,寇准在千里之外的雷州病死,而王钦若再次春风得意。
他向宋仁宗献上了《迁叙图》,完善了百官升迁的制度,又负责完成了《真宗实录》的编撰,被晋升司徒、封冀国公。
封功封侯,王钦若已经达到人臣的极致,夫复何求?
可江山易改,本性难移,狗改不了吃屎的本性,王钦若贪腐的本性还是难改。
邵武军的军官吴植,希望再晋升一步,就托中间人殿中丞余谔把黄金送给王钦若。
但余谔不知道是有事情耽误了还是自己想独吞,很久还没有送到王钦若手中。
钱都花了,没有消息,吴植心里着急啊,就又派牙吏到王钦若家里询问此事。
小气的人最忌讳别人说他小气,贪腐的人最忌讳别人说他贪腐,王钦若没有收到黄金,却被吴植派人催促,感觉收到了莫大的侮辱,冲动之下就让家丁执拿牙吏送官府。
冲动是魔鬼,这事一经官府就控制不住了,吴植、余谔都因罪贬官,但王钦若忘记一件事情——或者是送礼人太多记不清了——以前吴植吴植任新繁县尉时候,是自己举荐的他。
按照大宋例律,官员犯罪,其举荐人也连带有失察之罪,至此,王钦若也应当按失察判罪。
虽然宋仁宗下诏不予追究,但这个事情很丢人,朝野哗之,贪腐的人是禁不起关注与深扒的,在朝臣及汴梁百姓的嘲讽下,两年后,王钦若羞愤而死。
(五十五)曹利用之死
下面再简单说下曹利用之死,整个宋真宗时代的故事就基本上结束了。
曹利用在澶渊之战时候,出使辽国,为后面的澶渊之盟立下了大功,这成为他职位升迁的开始。
后来岭南动乱,宋真宗任命曹利用为广南安抚使,前去平定安抚。
曹利用率兵前往岭外,在武仙县遇上强盗,强贼手持锐利的标枪,护着彩色的盾牌,衣服盔甲坚实,锐箭也射不进。
众人大骇,曹利用让士兵手持大斧长刀先将盾牌砍破,才将强盗斩首示众。
岭南平定后,曹利用再次升迁,历任客省使、嘉州防御使,后出任鄜延路总管,在西线对抗西夏。
可以说曹利用是素有军功的,也因此,一路升任至枢密使、同中书门下平章事。
宋真宗驾崩后,皇太后刘娥垂帘听政,宦官和外戚便有些飞扬跋扈,胡作非为,曹利用以功勋旧臣自居,对他们绝不留情,凡皇太后给族人降恩的,他总是坚持说不能给。
这也本来没什么,刘太后也很顾忌曹利用,称他“侍中”而不称名字,但架不住小人一直下药。
那些被驳回封赏的宦官与外戚,对曹利用心生怨恨,时刻准备着给他穿小鞋!
曹利用在帘前奏报事情时,有时用手指弹击垂帘的带子,属于无意识的小动作。
但左右的宦官就将此情指给太后看,并挑拨离间说:“曹利用在先帝的时候,怎敢如此?”
刘太后点头表示已知道,心里不悦。
看火候还不够,那些宦官就继续煽风点火。
皇太后、皇后有时候给族人降恩施赏,曹利用虽然经常抵制,但不能屡次抵制,也有不得已同意的。
这也属于正常啊,不能每次都驳皇太后和皇后的面子,但找毛病的人就是能在正常中找出不正常来。
他们是这样向皇太后煽风点火的:“多次蒙皇太后恩赏他都不同意,今天曹利用的老婆私下答应了臣的请求,这次皇太后的恩赏一定可以得到。”
刘娥不相信,当天就诏降旨,而果然被曹利用同意。
好你个曹利用,你是有所选择啊,是不是收了好处啊,我的族人的好处你也敢收,还有没有王法了。
太后刘娥,对曹利用的态度,开始由尊崇变为愤恨。
恰巧曹利用的侄儿曹汭担任赵州兵马监押,酒醉后穿黄衣,让别人喊他万岁,被州民上京告御状。
本来这个御状很难到皇帝那里,但是偏偏就到了刘太后和宋仁宗那里,这中间被曹利用训斥的外戚和宦官肯定出力不小。
这还了得,刘太后下令彻查,让谁去查,让身边亲信宦官去查。
这还有好吗? 最终,曹汭被依法杖打而死。
当初,曹汭的事一发现,曹利用的枢密使职务就被免了,而降为兼侍中通判邓州。
到曹汭被诛杀后,他又被降为左千牛卫将军,任随州知府,还没上任就再贬到更远的房州,并命内侍杨怀敏护送。
曹利用的儿子们也各降两级,又被没收皇上赏赐的宅第,没收家产,还罢免了他的十多个亲属,可谓一网打尽。
内侍就是宦官,宦官大多恨曹利用,杨怀敏也不例外,到襄阳驿站时,杨怀敏不肯再走,并用话威逼他,曹利用素来刚烈,不甘受辱,于是上吊自杀。
杨怀敏以他突然死亡上报,风云半生的曹利用就这样谢幕了。
当然,后来曹利用也好,王钦若也好,死后还是很快被朝廷追封了,忠也罢,奸也罢,亲政后的宋仁宗不愧一代仁君,尽力安排了他们的后人,也尽力维护了他们的身后名。
至此,一个时代结束了,宋真宗时期的那些宰相们,都落幕了,一代人完成了一代人的使命。
下面的主角该是宋仁宗了!
、、、、、、、、
(真宗系列基本结束,可能有时间再写点编外的,下面重点写一写宋仁宗——这是北宋的黄金时代,喜欢的话,欢迎大家关注转发,你的支持是信陵公子持续更新的动力。)
来源:笑笑生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