类固醇戒断综合征(TSW)与处理

360影视 动漫周边 2025-05-07 18:56 2

摘要:在某些情况下,患者和医疗服务提供者报告称,在停止高剂量、长时间使用皮质类固醇后,出现了 TSW,也称为红皮综合征或类固醇诱导性皮炎。尽管目前尚无标准化的诊断标准,但 TSW 的特征是快速耐受性和皮肤屏障破坏,导致皮肤先前治疗和未治疗区域出现皮肤刺激、热调节异常

类固醇戒断综合征(TSW)可能是一种独特的皮肤病,有神经炎症分子证据支持,这对其仅仅是特应性皮炎发作的假设提出了挑战。

・分子分析显示,受 TSW 影响的皮肤存在神经炎症,烟酰胺腺嘌呤二核苷酸(NAD+)活性增加,这表明线粒体复合物 I 抑制剂可能是潜在的治疗选择。

・将 TSW 视为一种独特的疾病,有助于加强对患者的咨询、风险 - 获益讨论,以及对长期使用皮质类固醇的患者进行临床监测。

・由于 TSW 与其他炎症性疾病相似,其诊断较为复杂,因此需要采取多方面的方法,包括使用替代抗炎治疗和皮肤屏障支持。

在某些情况下,患者和医疗服务提供者报告称,在停止高剂量、长时间使用皮质类固醇后,出现了 TSW,也称为红皮综合征或类固醇诱导性皮炎。尽管目前尚无标准化的诊断标准,但 TSW 的特征是快速耐受性和皮肤屏障破坏,导致皮肤先前治疗和未治疗区域出现皮肤刺激、热调节异常和瘙痒。

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的研究人员利用培养皮肤和小鼠模型,采用转录组学和代谢组学等先进技术进行分子分析。这些研究揭示了 TSW 受累皮肤中神经炎症的激活。值得注意的是,观察到烟酰胺腺嘌呤二核苷酸(NAD +)活性增加,NAD + 是一种源自维生素 B3 的辅酶,参与线粒体复合物 I 的活性,这是对皮质类固醇使用的反应。这些发现促使研究人员探索将线粒体复合物 I 阻断作为一种潜在的治疗策略。

在随后的一项初步研究中,患有 TSW 的参与者接受了复合物 I 抑制剂治疗,即二甲双胍和黄连素。经过 3 至 5 个月的治疗,大多数参与者报告其症状有明显改善。

如果这些发现得到更大规模研究的验证,可能会对临床实践产生多方面的影响,包括将 TSW 确认为一种独特的病症、加强患者咨询和风险 - 收益讨论、增加临床监测以及制定靶向治疗策略。

初步数据表明,线粒体复合物 I 抑制剂(如二甲双胍和黄连素)可改善症状,这为 TSW 患者提供了潜在的治疗选择。尽管这些发现尚属初步,但可能为未来需要更高剂量皮质类固醇来控制慢性病的患者提供辅助治疗或逐渐减量方案的参考。这项研究凸显了为在传统类固醇治疗中遇到困难的患者开发替代方案的潜力。

TSW 通常表现为皮炎,很难与最初用局部类固醇治疗的炎症性疾病复发相区分。此外,类固醇是已知的免疫抑制剂,会改变皮肤屏障,削弱对感染的反应,并导致可能被误认为是 TSW 的临床表现。其他表现相似的炎症性疾病包括玫瑰痤疮和某些类型的银屑病。

在应对 TSW 并实施治疗时,研究表明主要方法应包括过渡到其他抗炎药物或逐渐减少类固醇用量。这通常与旨在恢复和支持皮肤屏障的疗法相结合,包括使用抗生素、润肤剂和保湿剂来控制干燥并预防继发感染。

最近的一份病例报告强调,一名患者通过使用 JAK 抑制剂 ——1.5% 外用芦可替尼乳膏(Opzelura;因赛特公司),TSW 症状得到缓解。此前,该患者对 0.1% 他克莫司软膏(Protopic;利奥制药)和 1% 吡美莫司乳膏(Elidel;诺华制药)耐受性较差,这表明芦可替尼在这类病例中可能是一种有效的替代药物。这一病例进一步证明,当传统治疗耐受性不佳时,靶向疗法可以有效控制 TSW 症状。

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最近的研究结果表明,针对 NAD + 的药物,如二甲双胍和黄连素,可能在治疗 TSW 中发挥作用。二甲双胍是一种常用于治疗 2 型糖尿病的药物,已被证明可激活 AMP 激活蛋白激酶(AMPK),进而影响 NAD + 代谢。 黄连素是一种存在于多种植物中的生物碱,也可激活 AMPK,并已被证明可调节 NAD + 水平,潜在地支持线粒体功能。这些药物以及其他药物已被证明会影响细胞内 NAD + 水平,表明了治疗 TSW 的潜在途径。一些直接和间接的药理药物也会影响细胞内 NAD + 水平,尽管它们在治疗 TSW 中的作用尚未明确。NAD + 的直接调节剂包括雷帕霉素(一种 mTOR 抑制剂),而间接调节剂包括烟酰胺(一种可阻碍 NAD + 生物合成和消耗途径的前体)、阿司匹林(激活 NAD + 消耗酶)和他汀类药物(通过对辅酶 Q10 产生的影响降低 NAD +)。

资料来源

Regardless of how risks are framed, patients seem hesitant to use topical steroids for atopic dermatitis. Br J Dermatol. 2019;181(4):842-844. doi:10.1111/bjd.17929

Brookes TS, Barlow R, Mohandas P, Bewley A. Topical steroid withdrawal: an emerging clinical problem. Clin Exp Dermatol. 2023;48(9):1007-1011. doi:10.1093/ced/llad161

Mohta A, Sathe NC. Topical steroid withdrawal (red skin syndrome). In: StatPearls. StatPearls Publishing; 2025. Accessed April 6, 2025. https://www.ncbi.nlm.nih.gov/books/NBK603718/

Topical steroid withdrawal diagnostic criteria defined by NIH researchers. 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 March 14, 2025. Accessed April 6, 2025. https://www.nih.gov/news-events/news-releases/topical-steroid-withdrawal-diagnostic-criteria-defined-nih-researchers

Shobnam N, Ratley G, Saksena S, et al. Topical steroid withdrawal is a targetable excess of mitochondrial NAD. J Invest Dermatol. Published online February 10, 2025. doi:10.1016/j.jid.2024.11.026

Hsu C, Lio PA, Friedman OH. Treatment of topical steroid withdrawal syndrome with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a case series of 5 adults. J Integr Dermatol. January 30, 2025. Accessed April 6, 2025.

来源:皮肤科主任吴博士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