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印度河文明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印度河是由其上游5条支流汇合而成,这5条支流流经的地区被称为“旁遮普地区”。
#全新智己L6全国试驾开启#
印度河文明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印度河是由其上游5条支流汇合而成,这5条支流流经的地区被称为“旁遮普地区”。
这里的河流倾泻而下,形成了广阔的水源平原,其独特的地理和自然资源使旁遮普邦成为印度河文明的中心。
另外,旁遮普地区位于南亚西北部,是中亚通往印度的必经之地。因此,这里也是历史上异族多次入侵南亚的关隘。
旁遮普语意为“五河之地”
虽然被称为“印度河”,但印度河主要在今天的巴基斯坦境内。旁遮普地区分为印度和巴基斯坦,甚至两国之间的边界也是宗教(伊斯兰教和印度教)的边界。
由此,旁遮普人成为一个具有跨境属性的大族群。东旁遮普人主要是锡克教徒和印度教徒,东旁遮普被纳入印度,成为印度的一个联邦——旁遮普。
西旁遮普人主要信奉伊斯兰教教徒,因此西旁遮普被纳入巴基斯坦境内,成为巴基斯坦的一个省——旁遮普省。
家庭离散使得旁遮普地区成为当时南亚冲突最严重的地区,宗派恩怨和血腥清洗屡见不鲜。就连当时信奉印度教的总理英吉拉甘地也被锡克的贴身侍卫杀害。
这不禁让人好奇,旁遮普地区的完整性为何难以为继?为什么昔日美丽的家园却难以见到和平?
旁遮普地区和国界
一、旁遮普地区三大教派的形成
南亚本土的德拉威人在旁遮普地区创造了南亚本土文明——印度河文明。
公元前2000年左右中亚高原的游牧雅利安人从西北的开伯尔山口入侵旁遮普地区,印度河文明就此终结。
开伯尔山口
随着雅利安征服者在南亚的势力范围进一步扩大,许多德拉威人遭到奴役和屠杀,原住民不得不开始了南迁之路。
雅利安人入侵路线
雅利安人以旁遮普为根据地,逐渐在南亚定居繁衍。所以旁遮普民族起源于雅利安人。南亚文明版图从印度河流域逐渐发展到恒河流域。
恒河流域
为了在思想上完全服从原住民,立足当地文化,雅利安人创造了婆罗门教(印度教的前身),同时宣布《摩奴法典》以稳定雅利安人的绝对统治和地位。
婆罗门教主张种姓制度,主张吠陀启示录、祭祀全能和婆罗门至上三大纲领。此时,早期梵语也在旁遮普地区形成。从此,印度开始了吠陀时代。
印度国家时期随着时间的发展,南亚地区开始出现一些国家。大小国家互相征伐,严格的种姓制度造成上层雅利安人与土著居民之间的矛盾,阶级矛盾十分尖锐。
婆罗门种姓制度
佛教应运而生。迦毗罗卫太子出身于刹帝利阶级,创立了佛教,坚决反对婆罗门教的种姓制度,主张众生平等。
然而,此时佛教在这一地区的传播并不多。那只是在公元前3世纪。希腊马其顿统治者亚历山大大帝率军从西北开伯尔山口入侵旁遮普地区,企图占领整个南亚。
亚历山大帝国
摩揭陀帝国的旃陀罗笈多率军击败了马其顿军队,推翻并吞并了南亚许多国家,建立了南亚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王朝——孔雀王朝。
孔雀王朝阿育王统一次大陆后,佛教成为国教。佛教达到鼎盛,婆罗门教衰落。阿育王曾派遣使者前往南亚各地,建造了无数的佛教建筑和佛塔。此时,佛教也开始传播到世界各地。
孔雀王朝的疆域
公元四世纪恒河上游信奉婆罗门教的笈多家族,不断通过军事扩张征服邻国小国,最终推翻了孔雀王朝的统治。
笈多王朝大力支持婆罗门教,试图恢复婆罗门教旧有的主流地位,巩固封建统治。
笈多王朝
但由于婆罗门教不可避免地受到佛教和其他思想流派的影响,它崇拜梵天、湿婆和毗湿奴,以崇拜主神的基础上创立各种教派,建立许多印度教寺庙,并融合佛教因果轮回。这个想法主张业力的轮回。它与老式的婆罗门教有明显的不同,所以称自己为“新婆罗门教”,也就是现在的“印度教”。
印度教三神:梵天、湿婆、毗湿奴
印度教得益于统治阶级的大力支持,主张业力轮回——今生受苦受难,来世幸福成功,无疑给种姓制度底层民众一个加深对苦难容忍的虚幻理由。。印度教发挥了其魔力并在次大陆占据主导地位。
《蒙巴顿方案》
古印度与外星人入侵
历史上,外星人对南亚的入侵从未停止过。此后依次出现了信奉伊斯兰教的阿拉伯人(8世纪)、中亚突厥人(11世纪)和突厥蒙古人(16世纪)。
阿拉伯人首先登陆南亚的孟加拉地区。孟加拉位于恒河三角洲,水利便利,出产黄麻和香料。它是阿拉伯商人理想的中转站。伊斯兰教开始在孟加拉传播。
孟加拉国地理位置
从11世纪入侵印度开始,13世纪初期,中亚突厥人联合阿富汗人控制了南亚大部分地区,建立了苏丹国,以德里为首都。德里苏丹国以伊斯兰教为国教,对印度教和佛教采取歧视和迫害政策。大量僧侣被屠杀,许多佛寺和文物被毁,佛教濒临消亡。
德里苏丹国
16世纪,蒙古帖木儿后裔巴布尔率军击败德里苏丹国,建立莫卧儿帝国。
莫卧儿帝国也以伊斯兰教为国教,但与德里苏丹国的严格政策相比,其宽容的宗教政策允许印度教共存。伊斯兰教已成为名副其实的宗教上层建筑,而印度教则成为宗教基础。
巴布尔袭击南亚航线
经过几次伊斯兰教的征服,伊斯兰教主要传播在南亚的最东端(孟加拉国)和最西端。南亚中部是德干高原,这里的王朝统治力量较其他地区较弱,这里的人民普遍信仰印度教。
伊斯兰教分为最东和最西
而生活在德干高原上勇敢的马塔拉人(印度的教徒)一直反抗莫卧儿王朝的统治。最后一位君主奥朗则布与马塔拉人民进行了长达26年的战争。
印度地形
而且,印度教寺庙遍布印度各地,印度教哲学和社会项目已经渗透到印度社会的各个角落。穆斯林征服者无法像摧毁佛教那样消灭印度教。
因此,穆斯林统治者作为外国人,采取了利用印度教控制南亚的政策,但此举并不能消除伊斯兰教与印度教在意识形态和生活习俗上的矛盾。至此,旁遮普地区已成为宗教的边境地带。
莫卧儿帝国
15世纪末,在伊斯兰教与印度教的交流与碰撞中,旁遮普地区出现了一种新的宗教——锡克教。
锡克主义是印度教的异端,吸收了伊斯兰教的平等观念,反对种姓制度。同时,它保留了印度教的业力轮回观。
由于锡克主义的教义反映了深受压迫的吠舍阶级(平民)和首陀罗阶级(贱民)的愿望,因此在旁遮普地区迅速传播。
锡克主义创始人:古鲁纳纳克
与早期莫卧儿君主较为温和的宗教政策相比,最后一位君主奥朗则布采取了严厉的宗教政策。奥朗则布是伊斯兰教的狂热信徒。在位期间,他对印度教各教派进行了宗教迫害。
它对印度教徒在政治、经济等多方面进行打压和迫害,对印度非穆斯林征收人头税,将印度教徒驱逐出官僚体系,以达到维持穆斯林上层阶级统治的目的。。。
许多低种姓的印度儒家和普通的锡克教徒因为无法缴纳民意等高额税收而被迫皈依伊斯兰教,这极大地激化了该国的宗教冲突。
南亚宗教分布,蓝色的是锡克教随后民间风格浓厚的锡克和教徒揭竿而起,掀起了一场大叛乱,一度占领了旁遮普大部,但最终被莫卧儿帝国军队镇压。
奥朗则布死后,阿富汗杜兰尼王朝多次入侵印度。旁遮普地区是阿富汗入侵印度的唯一地点。该州管辖旁遮普地区。
杜兰尼王朝入侵印度
19世纪初,锡克主义国家王子兰吉特·辛格用武力征服了旁遮普地区的大部分锡克主义国家,建立了统一的锡克主义王国。兰吉特·辛格实行宗教宽容政策,大力鼓励工商业的发展,国家的经济和军事实力一度繁荣。
锡克帝国版图
2、印巴瓜分,旁遮普邦难逃分裂
旁遮普地区有自己的语言——旁遮普语,由梵文演变而来,属于印欧语系——印度语系。
随着时间的发展,由于旁遮普省宗教信仰分布的不同,旁遮普语进一步产生了地域差异,可分为西旁遮普语和东旁遮普语。
差异也体现在写作上。锡克信徒倾向于使用古穆吉字母,印度教字母多使用梵文字母,穆斯林儒教徒则多使用阿拉伯字母。阿拉伯字母和古穆吉字母是旁遮普语中使用最广泛的两种书写字母,被视为旁遮普语的官方字母表。
棕色的是旁遮普人的分布区
不同教派和文明的交替统治,造成了旁遮普邦穆斯林、印度教徒和锡克教徒长期混杂的局面。
19世纪中叶,穆斯林占旁遮普地区总人口的53%,印度儒家占31%,锡克的教徒占15%。旁遮普邦各宗教团体分布不均。西旁遮普省穆斯林占人口的80%,中旁遮普省是锡克和教徒居住的主要地区,东旁遮普省则以印度教徒为主。
到了1760年代,英国的海外殖民进程已到达南亚。英国殖民者以贸易为名,率先占领孟加拉地区,随后发动四次战争征服印度南部,再征服印度中部的马拉特,最后通过两次侵略战争于1849年征服了西北的旁遮普地区反对锡克王国。收入囊中,南亚征服从此完成。
英国锡克战争
为了控制和解散南亚的反英势力,英国利用南亚地区固有的宗教和种族对立,人为地实行“分而治之”的政策,挑拨印度儒家(包括锡克的教徒)和印度儒家之间的关系。穆斯林。
在宗教信仰上,锡克主义被英国殖民当局承认为印度教的一个分支。
英属印度领土近500年来受到不同于印度教和伊斯兰教教义的影响,锡克族拥有独立的信仰、生活方式和习俗。虽然最初是印度教的一个宗教派别,但它已逐渐形成一个民族独立的实体,寻求维持其地位。
1873年,一些锡克地主成立了辛格代表大会,反对英国将锡克主义作为印度教的一个分支,并出版了《我们不是印度教徒》一书,强调锡克主义对世界的独立性。
旁遮普地区水源充足,土壤肥沃。英国殖民当局开始在旁遮普邦建设大规模的现代化灌溉系统,在陆地上修建了九个灌溉殖民地。灌溉殖民地的建设,提供了丰富的农业资源和充足的兵源。
为了将分而治之进行到底,殖民当局刻意推动了一个新的阶级——跨教派的农业阶级,以保护英国在旁遮普地区的利益。
英国军队中的锡克士兵
旁遮普邦的农业阶层大部分是穆斯林,非农业阶层大部分是印度教徒和锡克教徒。因此,殖民当局支持的跨教派阶级损害了印度教和锡克主义城市阶级的利益,导致旁遮普省三大教派之间的冲突不断。各教派内部不同阶层的信徒之间也存在不少冲突,加剧了旁遮普地区的社会分裂。
20世纪30年代,随着印度人民民族意识的觉醒和英国殖民统治的衰落,英国反英运动势力强大,民族独立浪潮势不可挡。
1920年,锡克人成立阿卡利党,反对少数优势分子与英国勾结,私人拥有寺庙财产和税收,并呼吁建立锡克亲授的国家,“卡利斯坦国”。1945年8月,英国和印度殖民当局在首都德里宣布开始讨论独立问题。
印度阿姆利则圣城锡克金殿,整个金殿的建造共花费了750公斤黄金
英属印度各主要政党围绕影响印度未来的政治安排展开了激烈角逐。旁遮普邦能否作为独立地区成为各方关注的焦点。三大教派都希望建立一个独立的国家。
代表印度教的国大党希望在英国退出后建立国大党控制下的中央集权的印度联邦。穆斯林联盟寻求建立一个独立的巴基斯坦。一个了解少数民族利益的政府。
英印双方独立谈判
旁遮普邦因其特殊的战略位置和复杂的教派关系,成为左右南亚未来政治走向的关键,不同教派的政治势力为此展开了激烈角逐。
多方权力博弈下,旁遮普地区的分裂不可避免。分裂线问题成为引发大规模宗派冲突的导火索。伊斯兰教提出,必须将拉合尔地区(现巴基斯坦旁遮普省首府)和阿姆利则地区(印度旁遮普省重要城市、锡克宗教圣城)划归巴基斯坦。
印度教代表要求将拉合尔地区纳入印度,理由是拉合尔地区与印度教和锡克主义的历史密切相关,而且其许多商业和工业都掌握在印度教徒手中。
如果按照印度和巴基斯坦的要求,旁遮普邦无疑将被分为东西两部分,而居住在旁遮普中部地区的锡克教徒将很难实现重建锡克帝国的夙愿。。。三者的诉求相互冲突,矛盾难以调和。
拉合尔和阿姆利则地理位置
宗派煽动导致阿卡利党主席塔拉·辛格对锡克教徒的仇恨,她呼吁锡克教徒为自己的未来而战。
为了清除东旁遮普省的穆斯林,建立一个以锡克和教徒为主的锡克主义国家,锡克和教徒毫不掩饰地准备对东旁遮普省的穆斯林发动大规模的暴力屠杀。
1947年5月开始,锡克教徒开始大规模筹集资金和装备,引进武器,建立集中组织,组建以村庄为单位的宗派武装,建立锡克阿卡利军。
穆斯林也在为划定边界做准备,穆斯林全国联盟卫队的规模在6月至7月间迅速扩大。
锡克教授武装部队
事态的发展似乎超出了英国殖民政府的控制范围,殖民统治者加速了瓜分印度和巴基斯坦的进程。《蒙巴顿方案》于1947年6月提出,主张将英属印度分为以印度教为主的印度(英国殖民者认为锡克主义是印度教的一个分支)和以伊斯兰教为主体的巴基斯坦。
旁遮普邦也被一分为二。西旁遮普省的居民大部分是穆斯林,因此他们并入巴基斯坦成为旁遮普省;而东旁遮普邦则成为印度的旁遮普邦,居民主要是锡克的教徒和印度的教徒。
简单粗暴的划分并没有让旁遮普地区的局势降温,反而加剧了教派冲突。旁遮普和克什米尔地区成为当时南亚地区冲突最严重的地区,没有之一。
旁遮普地区(浅色)分为两部分
3.印巴不和,旁遮普邦冲突持续
印度和巴基斯坦的分裂造成的宗派恩怨导致数十万人死亡,超过千万的印度教徒、锡克教徒和伊斯兰教教徒分别移居印度和巴基斯坦,给印度和巴基斯坦留下了无法治愈的创伤。
旁遮普邦分裂后,各宗派政治组织为了获取更多的政治和经济利益,借机煽动宗教仇恨。
宗教难民迁徙路线
印度和巴基斯坦分治后,印度旁遮普邦由锡克和教徒统治,人口约占印度总人口(3.61亿)的2.5%。巴基斯坦旁遮普省人口占巴基斯坦总人口(5000万,数据来源世界银行)的50%,旁遮普族是巴基斯坦最重要的民族。
相比印度旁遮普人的影响力较低,巴基斯坦旁遮普人在巴基斯坦拥有决定性的话语权。巴基斯坦旁遮普省供应全国80%的粮食,工业门类齐全,贡献了高达80%的GDP。旁遮普省也具有强大的军事和政治影响力。该省集中了巴基斯坦陆军的6个集团军(全国共有8个)。
数据来自印度官方人口普查
独立后的印度旁遮普省和巴基斯坦旁遮普省虽然都拥有良好的地理位置和自然资源,但仍深陷宗教冲突,发展有限。
印度旁遮普省执政党阿卡利党长期以来一直在争取建立一个独立的旁遮普语国家。阿卡利党要求将昌迪加尔市(中央政府直辖的联邦直辖区)和其他旁遮普语地区纳入该邦。同时寻求更大的国家自主权。
宗教冲突已成为地方政府与印度中央政府之间的冲突。
迁徙途中的宗教难民
与对锡克教徒温和的旁遮普执政党不同,锡克主义极端激进分子并不甘心东旁遮普成为印度的一个邦,要求脱离印度,建立独立的锡克国家。
印度政府肯定不会放弃旁遮普省这个粮食大省。1984年6月,总理启动英迪拉(印度教徒)蓝星行动计划,派军警袭击被武装极端分子占领的锡克金殿。造成大批锡克教徒受害者,杀害其领导人宾德兰瓦尔·辛格并逮捕该党所有领导人,企图以武力镇压抗议运动。
旁遮普邦国界
结果,锡克对印度教的仇恨爆发,总理英迪拉被锡克的保镖枪杀。为了报复总理英迪拉被刺杀,印度教在全国范围内爆发大规模骚乱,4000名锡克人被杀。印度陷入了宗教恩怨和流血的恶性循环。
英迪拉·甘地
1985年,印度联邦政府与阿卡利党温和派达成11点协议,结束抗议运动。但阿卡利党内的极端分子反对这11点协议,并成立了自己的单位来统一阿卡利党。1986年,执政温和派阿卡利党第二次分裂,旁遮普邦局势更加动荡。
1987年中央政府解散州政府,实行总统统治,但宗教冲突的根源并未消除。宗教问题是印度的痛处。如何化解印度国内的宗派冲突,仍然是印度政府面临的难题。
宗教冲突不仅给印度带来严重后果,也导致印巴关系恶化。
旁遮普语收西藏旁遮普邦是经济较为繁荣的地区,被誉为印度的粮仓,工业产值也位居全国第一。但由于连年动乱,越来越多的旁遮普人移居国外,生产力持续下降,市场低迷,发展前景堪忧。
巴基斯坦旁遮普省曾是印度旁遮普邦锡克宗教团体极端分子活动的地方。国家的跨境性质使得旁遮普地区具有高度渗透性,为极端主义武装分子的逃跑和庇护提供了便利。
为此,印度和巴基斯坦经常互相指责对方卷入或干涉自己的内政。宗教冲突似乎导致了两国之间的冲突。
锡克在印度
印度前总理拉奥公开指责巴基斯坦挑衅和支持旁遮普邦分裂活动,发动针对印度的代理人战争。
南亚已成为当今世界宗教暴力冲突最严重的地区,印度旁遮普邦和巴基斯坦旁遮普邦就是典型代表。
其面临的宗教问题已成为困扰国家发展的痼疾,直接影响印巴政治经济正常发展,危害社会稳定,是影响旁遮普邦安全稳定的重要根源。
来源:那谁家De大谁的Vlog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