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里昂当代艺术博物馆馆长伊莎贝尔·贝尔托洛蒂女士分享了艺术机构通过多维合作推动跨文化对话的实践。她以里昂博物馆为例,阐述了开放式空间设计如何打破传统边界,通过驻地创作和社区协作激活本土文化,例如结合传统纺织技艺与数字编程的交互式艺术项目。此外,她还强调了国际合作
里昂当代艺术博物馆馆长 伊莎贝尔·贝尔托洛蒂
里昂当代艺术博物馆馆长伊莎贝尔·贝尔托洛蒂女士分享了艺术机构通过多维合作推动跨文化对话的实践。她以里昂博物馆为例,阐述了开放式空间设计如何打破传统边界,通过驻地创作和社区协作激活本土文化,例如结合传统纺织技艺与数字编程的交互式艺术项目。此外,她还强调了国际合作的重要性,如与中央美院的艺术家驻地计划,意外催生了新的创作范式。伊莎贝尔提出,博物馆应成为文化生产的实验室,通过空间、时间和关系三重叙事,连接历史与未来,本土与国际,实现全球化时代的文化共生。她的演讲为美术馆的虚实融合与创新发展提供了宝贵经验。
1.
开放空间与动态实践
里昂当代艺术博物馆的物理空间设计是其文化策略的核心载体。博物馆选址于里昂市边缘的公园地带,周边无围墙的开放式布局与自然环境深度融合,形成独特的场域特性。伊莎贝尔强调,这种“无界”设计不仅为大型艺术装置提供了实验场域,更通过灵活的空间规划打破了传统博物馆的封闭性。馆藏中包括多件千米级体量的作品,这些作品因空间需求无法常设展出,因此博物馆更注重通过举办临时展览与驻地项目,以动态运营模式实现艺术表达的多样性。此外,博物馆还特别注重与社区的互动,通过各种教育和公共项目,让艺术更加贴近民众的生活,进一步强化了其文化策略的开放性。
博物馆的“开放”理念不仅体现在物理空间,更延伸至功能定位。驻地项目为艺术家提供创作支持,形成“空间-作品-观众”的三维互动系统。伊莎贝尔指出,这种模式可以使博物馆从传统的展示空间转型为文化生产的实验平台,通过持续的艺术实践激活空间流动性。博物馆还通过与本地艺术家和工匠的合作,将传统工艺与现代艺术相结合,创造出独特的艺术作品,进一步丰富了其文化内涵。
2.
社区参与与传统活化
作为丝绸之路的重要节点,里昂的纺织业历史成为博物馆激活本土文化记忆的核心资源。法国艺术家Mona Cara的织物项目是典型案例:艺术家联合本地工厂技师、社区居民及社会中心成员,以传统纺织技艺为基础,创作出融合数字编程的交互式挂毯。作品既包含18世纪丝绸纹样,又嵌入咖啡厅场景、《神秘博士》科幻元素等当代符号,形成历史记忆与日常生活的超现实对话。此外,该项目还通过工作坊和展览活动,让社区成员参与到艺术创作的过程中,从而加深了他们对本土文化的理解和认同。
项目通过跨代际协作实现多重价值:儿童参与图案设计,老人指导传统技法,社会中心成员协调流程,使艺术作品成为集体记忆的载体,既保留传统工艺的细腻,又赋予其当代生活的叙事维度。伊莎贝尔特别提到,艺术家在工厂中引入计算机编程技术,与工人合作完成数字化的纺织作品。这种合作模式不仅使濒危纺织工艺获得创新载体,更通过艺术重构强化社区认同。
3.
驻地创作与国际合作
博物馆的驻地项目形成独特的文化生产机制。伊莎贝尔女士以一个法日艺术家联合项目为例:创作者选用本地石材、工业颜料等传统材料,结合数字技术创作雕塑与地面装置,探索“古典媒介与未来议题”的辩证关系。项目延伸至嗅觉维度,定制香水融合法国调香工艺与全球化消费符号,形成跨感官的文化隐喻。此类实践凸显驻地项目的双重功能——既是本土材料的观念实验场,也是在地资源与国际视野的转化接口。博物馆通过这些项目,不仅展示了本土材料和工艺的独特魅力,也促进了国际艺术家之间的交流与合作。
跨国合作进一步拓展了文化对话维度。
在伯明翰IKON美术馆的壁画计划中,法国艺术家Nieck van de Steeg通过叙事性壁画强化艺术教育的公共性;我们曾在2017年组织10位法国艺术家赴中国中央美术学院驻地,运输途中的作品遗失事件意外催生新创作范式。例如法国艺术家Maxime Lamarche就地取材,以商业恐龙装置为原型完成作品,最终被央美收藏。伊莎贝尔指出,此类事件意外催生了新的创作范式,证明艺术实践在不确定性中或许更具生命力。博物馆通过这些国际合作项目,不仅丰富了自身的艺术收藏,也为艺术家提供了更广阔的展示平台,促进了不同文化之间的理解和尊重。
4.
叙事建构与未来愿景
伊莎贝尔系统阐释了博物馆的叙事哲学:通过艺术实践建构多元意义网络。其运营逻辑体现为三重叙事维度:其一是空间叙事:无界建筑象征文化民主化承诺,打破物理与心理边界;其二是时间叙事:历史遗产与未来想象通过当代艺术形成连续性对话;其三是关系叙事:本地社区、国际网络与机构自身构成共生系统。博物馆通过这些叙事策略,不仅讲述了一个关于艺术与文化的故事,也构建了一个关于社区、历史和未来的对话平台。这种叙事逻辑使博物馆超越传统展览空间,成为文化生产的实验室。法国艺术家们与中央美术学院的合作凸显对青年艺术家的重视,通过跨国驻地为新锐创作者提供实践平台,同时培育未来观众群体。伊莎贝尔展望,未来将深化“本土国际化”战略,通过艺术实践探索全球化时代的文化共生路径,其核心在于将地域特质转化为开放系统,在跨文化对话中持续生成新的意义网络。博物馆的未来愿景是成为一个连接过去与未来、本土与国际的桥梁,通过艺术的力量促进全球文化的交流与融合。
这种叙事逻辑使博物馆超越传统展览空间,成为文化生产的实验室。法国艺术家们与中央美术学院的合作凸显对青年艺术家的重视,通过跨国驻地为新锐创作者提供实践平台,同时培育未来观众群体。伊莎贝尔展望,未来将深化“本土国际化”战略,通过艺术实践探索全球化时代的文化共生路径,其核心在于将地域特质转化为开放系统,在跨文化对话中持续生成新的意义网络。博物馆的未来愿景是成为一个连接过去与未来、本土与国际的桥梁,通过艺术的力量促进全球文化的交流与融合。
伊莎贝尔·贝尔托洛蒂
伊莎贝尔·贝尔托洛蒂曾在里昂第二大学和卢浮宫学院接受艺术史学训练,自 2019 年起担任里昂双年展联合总监,自 2018 年起担任 macLYON 总监。自 2002 年以来,她一直是 “相会” (Rendez-vous)的共同创始人和艺术联合总监。“相会 ”是一项专门针对法国和国际新兴领域的活动,最近被纳入里昂双年展。伊莎贝尔·贝尔托洛蒂也是一位独立策展人,专门研究国际新兴舞台。她也是 LeGrandLarge 协会的主席。
官方小红书
哔哩哔哩
点赞
分享
推荐
来源: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