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可轻视的Barrett食管——如何诊治?|临床必备

360影视 欧美动漫 2025-05-07 19:05 2

摘要:巴雷特食管(Barrett's esophagus,BE)是指食管下段的复层鳞状上皮被化生的单层柱状上皮所替代的一种病理现象,可伴有(或不伴有)肠化生。BE是目前已知的食管腺癌发生的前体,早期诊断和早期治疗可以显著提高食管腺癌患者的治愈率和生存率,而对BE的早

导读

巴雷特食管(Barrett's esophagus,BE)是指食管下段的复层鳞状上皮被化生的单层柱状上皮所替代的一种病理现象,可伴有(或不伴有)肠化生。BE是目前已知的食管腺癌发生的前体,早期诊断和早期治疗可以显著提高食管腺癌患者的治愈率和生存率,而对BE的早期筛查、诊治是防治食管腺癌的关键。本文总结了BE的筛查、诊断及治疗方法,以供参考。

筛查

BE主要表现为胃食管反流病(gastro-esophageal reflux disease,GERD)的症状,如烧心、反酸、胸骨后疼痛和吞咽困难等。但近年来流行病学资料发现,近40%的患者并无GERD症状。目前认为,BE的主要临床意义是其与食管腺癌的关系,对于普通人群和单纯GERD患者,并不建议常规筛查BE,但对那些有其他多个危险因素的患者,应筛查BE

BE的危险因素包括:①年龄>50岁;②男性;③有BE家族史;④长期胃食管反流症状(>5年);⑤重度吸烟史;⑥肥胖(BMI>25 kg/m2或腹型肥胖)。

诊断及分型

BE的诊断主要根据内镜检查和病理学检查。诊断标准如下内镜下可见食管鳞状上皮与胃柱状上皮的交界线(齿状线、Z线、食管鳞-柱交界)相对于胃食管结合部上移(表现为胃食管结合部的近端出现橘红色或伴有栅栏样血管表现的柱状上皮)≥1 cm,经病理学检查证实食管下段正常的复层鳞状上皮被化生的柱状上皮替代可诊断为BE,可伴有或不伴有肠上皮化生,发现肠化生时更支持BE的诊断。

图1 BE模式图

BE内镜下分型:(1)按病变长度分型:①长段BE:化生的柱状上皮累及食管全周且长度≥3 cm;②短段BE:化生的柱状上皮未累及食管全周或虽累及全周,但长度<3 cm;(2)按内镜下形态分型:①全周型:齿状线呈环周型上移或消失;②岛型:齿状线1 cm以上鳞状上皮中出现斑片状橘红色胃黏膜;③舌型:鳞状上皮中出现舌状或半岛状橘红色胃黏膜。Prague CM分型:C即全周型病变距离胃食管结合部的长度,M即非全周型病变距离胃食管结合部的最大长度。

BE病理组织学分型:可分为无异型增生(上皮内瘤变)、不确定异型增生(不确定上皮内瘤变)、低级别异型增生(低级别上皮内瘤变)、高级别异型增生(高级别上皮内瘤变)、黏膜内癌。

治疗

BE的主要治疗原则为控制胃食管反流,消除症状,预防和治疗并发症。治疗方法包括生活方式干预、药物治疗、内镜下治疗及手术治疗。

药物治疗:抑酸剂是治疗反流症状的主要药物,其中,质子泵抑制剂的疗效优于H2受体拮抗剂。但目前尚无确凿证据表明质子泵抑制剂能逆转柱状上皮化生或预防腺癌的发生,因此不推荐预防性使用质子泵抑制剂来预防食管异型增生(上皮内瘤变)和食管腺癌,只限于通过抑酸治疗改善患者胃食管反流的症状。

内镜下治疗:适用于有异型增生(上皮内瘤变)的BE患者。目前常采用的内镜治疗方法包括内镜下高频电圈套器切除术、内镜下黏膜切除术、内镜黏膜下剥离术和射频消融术等。

手术治疗:内镜下治疗无效者可选择外科手术治疗和(或)放射介入治疗。目前常用的手术方法有:Nissen胃底反折术、Toupet胃底折叠术、Hill胃后方固定术和Belsey食管胃成形术等。

参考文献:

1. 中华医学会消化病学分会.Barrett食管诊治共识(修订版2011年6月重庆)[J].胃肠病学,2011,16(08):485-486.

2. 孙树申,杜绍山.巴雷特食管研究现状[J].吉林医学,2020,41(04):953-955.

3. 国家消化系统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中华医学会消化内镜学分会,中国医师协会消化医师分会.中国巴雷特食管及其早期腺癌筛查与诊治共识(2017万宁)[J].中国医刊,2017,52(09):8-19.

4. 金恬,余晓云.Barrett食管的诊断监测及治疗[J].中华胃食管反流病电子杂志,2018,5(03):125-129.

医脉通是专业的在线医生平台,“感知世界医学脉搏,助力中国临床决策”是平台的使命。医脉通旗下拥有「临床指南」「用药参考」「医学文献王」「医知源」「e研通」「e脉播」等系列产品,全面满足医学工作者临床决策、获取新知及提升科研效率等方面的需求。

来源:医脉通消化科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