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近日,有网友为西安市市长建言,建议学校取消用电子屏上课,回归传统黑板板书,引起全网热议。该留言称,西安市许多学校使用的教学用电子屏使得学生们用眼疲劳现象普遍,现在中小学近视比例高也有这方面原因,因此建议学校取消电子屏的使用。
近日,有网友为西安市市长建言,建议学校取消用电子屏上课,回归传统黑板板书,引起全网热议。该留言称,西安市许多学校使用的教学用电子屏使得学生们用眼疲劳现象普遍,现在中小学近视比例高也有这方面原因,因此建议学校取消电子屏的使用。
近些年电子产品的更新换代越来越快,产品种类也越来越多,小到只有两三寸的智能手表,到各种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笔记本电脑等等,越来越多的电子产品的使用,极大的增加了儿童,在校学生近视的机率,同时学校内部教学所用电子产品的普及,更是为学生患上近视提供了便利,那么到底是否要取消电子屏,回归传统板书呢?
传统板书作为历经多年的教学方式,有着不可替代的独特价值。
其一,板书的书写过程是教师对知识进行梳理、提炼和呈现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能够更清晰地把握教学逻辑,学生也可以跟随教师的书写节奏,逐步理解知识的形成和推导过程 。例如在讲解数学公式推导、语文课文结构分析时,教师边写边讲,学生能够更专注地思考,这种逐步呈现的方式有助于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和思维连贯性。
其二,板书具有高度的灵活性。教师可以根据课堂实际情况、学生的反应,随时调整书写内容、速度和方式。当学生对某个知识点产生疑问时,教师能够立即在黑板上进行补充讲解、举例说明,及时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实现更具针对性的教学。
其三,传统板书能够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教师工整、美观的板书本身就是一种艺术展示,能够给学生带来美的感受,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板书的存在让学生在课堂上有更直观的视觉焦点,减少注意力分散,增强学习的专注度。
但在现代化教学需求下,传统板书也暴露出一些不足。
首先,板书的信息传递效率相对较低。书写板书需要耗费一定时间,对于一些内容丰富、信息量较大的课程,难以在有限的课堂时间内呈现足够多的知识。比如在历史课讲解复杂的历史事件脉络,或者在物理课展示大量的实验数据时,板书的速度远远比不上电子屏一键展示的便捷,可能会导致教学进度缓慢。
其次,板书内容难以保存和复用。每节课结束后,板书就会被擦除,学生若想复习回顾,只能依靠课堂笔记,这可能会遗漏重要内容。而且,教师每次授课都需要重新书写板书,无法像电子课件那样随时调用、修改和完善,不利于教学资源的积累和优化。
与之相反的是,教室电子屏的普及确实为教学带来了诸多便利,堪称教学的 “利器”。
它能够将抽象的知识以更加直观、生动的形式呈现给学生。比如在讲解地理学科中的地形地貌、地球运动等知识时,通过电子屏播放 3D 动画、高清视频,学生可以更清晰地观察到细节,快速理解复杂的概念,相比传统板书,教学效率大幅提升。据一项针对使用电子屏教学的学校调查显示,78% 的教师认为电子屏能有效提升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同时,电子屏具备强大的交互功能。教师可以在屏幕上进行批注、标注,学生也能通过相关设备参与互动答题、小组讨论等环节,极大地增强了课堂的参与度和趣味性。例如在数学课堂上,学生可以直接在电子屏上完成解题步骤,教师实时给予反馈和指导,这种互动模式让课堂氛围更加活跃,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更高。
虽然电子屏在教学上优势明显,但它也被不少人视为 “近视杀手”。长时间近距离观看电子屏,容易导致学生眼睛疲劳。电子屏的蓝光会对眼睛视网膜造成损伤,影响视力健康。相关医学研究表明,青少年每天使用电子屏幕超过 2 小时,近视发生的风险会显著增加。而在一些学校,电子屏几乎贯穿整节课堂,学生从早到晚长时间面对,无疑增加了近视的隐患。
另外,电子屏显示的画面快速切换,字体、图像大小不一,学生需要不断调节眼球,这也会加重眼睛负担。许多学生在使用电子屏教学的课堂后,都出现了眼睛干涩、酸胀、视物模糊等不适症状。
虽然西安市未央区人民政府作出了详细的回应,提出落实“五项管理”的措施。其中提到,校方已经采取了相应措施,保护学生视力:在课堂教学中,非必要情况下不使用电子屏,必须使用时,单节课电子屏开启时间不得超过10分钟,保证学生眼睛有足够的休息间隔。
但是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谁来负责落实相关的管理措施,让孩子的视力得到充分的保护。规定是好的,但是我们更应该让学校、教师因地制宜,将电子屏与传统板书有机结合,合理平衡两者之间的关系,比如在确实需要通过屏幕来进行展示的时候开启电子屏,让电子屏成为真正的教学利器,而非孩子们的视力杀手。
来源:酥芋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