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5月7日晚,指挥家张洁敏带领宁波交响乐团,携手著名乐评人焦元溥以及“国民舅舅”演员王耀庆,将在上海东方艺术中心·音乐厅演绎莎翁的经典爱情传奇《罗密欧与朱丽叶》。
舞台中央,一人独立,声线变换间,十五个灵魂鲜活交织,交响与诗行共振……
5月7日晚,指挥家张洁敏带领宁波交响乐团,携手著名乐评人焦元溥以及“国民舅舅”演员王耀庆,将在上海东方艺术中心·音乐厅演绎莎翁的经典爱情传奇《罗密欧与朱丽叶》。
这是王耀庆与张洁敏、焦元溥继交响乐剧《培尔·金特》之后的再度合作,他在剧中作为“说书人”,在普罗科菲耶夫为“罗朱”芭蕾舞剧而作的交响乐章中承担15个角色的演绎。王耀庆介绍说,此次演出需要将台词完全嵌入交响乐结构,使语言节奏与乐句呼吸同步。
“我的面前也是有谱架的,乐队的音乐并不是我的伴奏。恰恰相反,我自己就是乐队中的一员,需要严格听从指挥的指令,在合适的节拍里出现,在该结束的时候结束。我就是一把乐器。”王耀庆这样诠释自己的角色。
创作于1597年的《罗密欧与朱丽叶》是莎翁最具诗性光辉的戏剧典范。作品以意大利维罗纳城为背景,围绕蒙太古与凯普莱特两大家族的世仇,谱写了一曲自由意志与封建桎梏激烈碰撞的青春挽歌。1935年,俄罗斯作曲家普罗科菲耶夫为这部不朽之作注入了第二重生命。他为每个主要角色谱写标志性旋律,将该经典改编为三幕芭蕾舞剧。
交响乐剧《罗密欧与朱丽叶》就是在莎翁的诗性文本与普罗科菲耶夫音乐叙事之间搭建起了一座新的桥梁:
焦元溥重构了原著文本,将五幕诗剧浓缩为适配交响乐剧的叙事框架,并将素体诗转化为适配单人叙述的精炼台词,形成全新的演绎逻辑;
张洁敏带领宁波交响乐团,将普罗科菲耶夫的芭蕾舞剧交响乐以戏剧脉络呈现;
王耀庆则用百变声线演绎剧中各种角色,台词穿插在普罗科菲耶夫极具诉说性与画面感的配乐中,令二者构建出前所未有的艺术效果。
王耀庆、张洁敏和焦元溥
这并非独出心裁交响乐剧《罗密欧与朱丽叶》的诞生,源自古典音乐普及与戏剧创新的双向需求。这一艺术形式的探索,最早始于2016年焦元溥的先锋实验——将莎士比亚《仲夏夜之梦》重构为国内首部交响乐剧,由张艾嘉一人分饰十四角演绎,开启了戏剧文本与交响乐对话的新范式。2018年,焦元溥与张洁敏、王耀庆合作,将格里格《培尔·金特》组曲注入戏剧维度,打造出更复杂、立体的叙事模式。
“《罗密欧与朱丽叶》交响乐剧是对我来讲比较新的尝试,不过普罗科菲耶夫的音乐与莎翁文本的对应堪称精妙。例如剧本中两家人打架时有市民们‘敲钟’的段落,音乐里也同步响起钟声,这种细节的呼应让情感更具代入感。”在焦元溥看来,普罗科菲耶夫的“罗朱”像是一部没有歌词的歌剧,恰好适合用来填入对白,变成如今交响乐剧的形式。
或许有观众会疑惑,乐队在演奏,台上还有一个人在说话,这样的演出形式在古典乐界仿佛并不常见。但指挥过不少常规古典乐音乐会的张洁敏却表示这并非独出心裁,“像《黄河大合唱》也有朗诵的版本,所以用人声在乐队中烘托气氛或作为解释的这种形式一早就有。甚至人的语言是更煽情的,就跟唱歌也会打动人一样,他并不会对我指挥乐队演奏构成任何打扰。”张洁敏也同时认为,这样的形式反而很容易吸引更多观众了解古典乐,对音乐普及有很大帮助。“本身普罗科菲耶夫的音乐旋律和色彩就很丰富,很容易打动人心。”
在电视、电影、舞台表演、主持与朗诵领域均有着丰富经验的演员王耀庆此番出演,既是一次与旧友再度携手的艺术挑战,也是一次时隔数年的回归。
早在2010年,王耀庆曾与香港导演林奕华、编剧张艾嘉合作话剧《命运建筑师之远大前程》,在东方艺术中心连演4场,为沪上观众留下深刻印象。此次再登东艺舞台,从旁白、罗密欧、朱丽叶,到提巴特、马库修,甚至朱丽叶的奶妈,在普罗科菲耶夫浓烈而变化复杂的音乐中,王耀庆快速切换不同角色的身份与情感。
面对作品中年龄、性别特征趋同的大量青少年角色,他通过语气节奏、呼吸方式的精细调控实现辨识度,力求“让观众听得清是哪两个人在对话。”与此同时,在如此年纪重新演绎年少的爱恋和激烈的情感碰撞,王耀庆坦言有挑战,但也十分享受在角色中的情感状态。“莎士比亚的文字是非常有诗意的,在读那些句子的时候,某种程度上是能帮助你回到那个年纪的。”
作为资深乐评人,焦元溥曾在英国留学,也在那里感受过浓厚的舞台艺术氛围。从罗宾·艾金森、朱迪·丹奇到裘德·洛、卷福,他发现不少在影视剧中颇有名气的演员都热衷于在舞台上演一出戏剧,“在英国,男演员年轻时都想挑战《哈姆雷特》,年老时都想挑战《李尔王》。无论他们名气多大,都要面对观众和评论家们犀利的评论。”
焦元溥观察,舞台会让演员谦卑、不断进步,“舞台上会有千奇百怪的状况,演员要做好150%以上的准备,才能临场应对。这是王耀庆能不断进步的原因,所以我们的作品越改越难,但你知道他都能做到。”
王耀庆也向记者分享,几次舞台表演的经历,让他也对古典乐、对戏剧有了更深的认识和兴趣。早年间他喜欢加拿大钢琴家格伦·古尔德,买过全套的钢琴作品。后来演独角戏《低音大提琴》,又特地学了低音提琴。“学了低音提琴后才深刻理解,乐团要排一台音乐会有多不容易。你想想,每个乐手都有十年以上的功力,必须持之以恒、日复一日地训练。”
如今的他依然对舞台有向往,甚至还想试试更多乐器。“但我估计现在开始太晚了,要么我学学三角铁吧。”玩笑归玩笑,在王耀庆看来,舞台是为他提供养料的地方。感兴趣的内容还有很多,重要的是不要停下尝试的脚步。
来源:周到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