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这个时候,禅宗江湖的第一大宗,当之无愧的是沩仰宗,而天下众多的寺院中法席最胜者,那就是灵祐禅师的同庆寺。
在这个时候,禅宗江湖的第一大宗,当之无愧的是沩仰宗,而天下众多的寺院中法席最胜者,那就是灵祐禅师的同庆寺。
而西园昙藏也是马祖道一门下的优秀学生,在江湖中也算是知名人士。
从马祖和希迁禅师开始,走江湖就成为了一种风尚。所以,全国各个寺院的僧人们或单独或成群结队的外出行走江湖,就成为了僧人们的必修课。
在众多行走江湖的人士中,灵祐禅师门下和西园昙藏门下的几十个僧人,不知怎么的居然聚集在了一起组团闯荡江湖。这其中有一名俗家姓黄的僧人因为精通佛法,而且禅宗功夫也不错,再加上能言善辩,在江湖上也颇有几分名声,所以江湖中人都称之为“黄大口”。自然,这个黄大口就成为了这个团队的参头了。
这一天,黄大口一行人在江湖中听说漳州市的义忠禅师有点功夫,于是他们便结伴来到了三平山找义忠禅师切磋禅法。
义忠禅师看到黄大口来了,便问道:“江湖上大名鼎鼎的黄大口就是你吗?”
黄大口马上谦虚的道:“不敢,不敢。”
义忠禅师继续问道:“口大小?”既然你号称大口,哪么你的口到底大小如何呢?
黄大口马上道:“通身是口。”看来,这个黄大口有随时辩说无碍之本事,更有一口吞吐天地之气概。
义忠禅师却一针见血的道:“向什么处屙?”既然你通身是口,哪么请问你向什么处屙?看来,黄大口有点顾前失后了啊。
黄大口一听,当时就愣在了那里没有找到合适的话出来应对。
别的僧人虽说是灵祐禅师和昙藏禅师的门人,不过看到黄大口两句话就被义忠禅师问傻在那里,自然没有一个人敢跳出来挑战义忠禅师了。
义忠禅师击败江湖中小有名声的黄大口的消息传入江湖后,立即就在江湖中引起了巨大的反响,大家对于义忠禅师犀利的机锋非常的敬佩。于是很多参禅悟道之士纷纷来到三平山参学于义忠禅师。
漳州市的一把手郑薰听说后,更是喜上眉头。本来义忠禅师在当地就颇有声誉,这下击败了黄大口,更是为本地增添了一段法战的佳话,同时也为本地增光添彩了啊。
于是郑薰马上来到山中,恭请义忠禅师下山住持漳州城里最大的寺院开元寺。就这样,义忠禅师又重新出山正式弘法了。
公元849年,郑薰将义忠禅师的事迹上奏朝廷,希望朝廷能赐予义忠禅师法号。
唐宣宗李忱接到奏折后,立即下诏敕与义忠禅师“广济”的法号。
此时的义忠禅师,上有皇帝敕与的法号,中有地方一把手的大力支持,下有当地最大的开元寺作为弘法基地,更有过硬的禅宗功夫在身,可谓是天时地利人和齐备,在漳州一时风光无两。自然,对于这种人物,江湖人士也就蜂拥而至了。
这一天,义忠禅师来到课堂上对同学们讲道:“今时出来尽学个驰求走作,将当自己眼目,有什么相应时?阿你欲学,不要诸余,各自有本分事在,何不体取?作什么心愤愤、口俳俳?有什么利益分明说,若要修行路及诸圣建立化门,自有大藏教在。若是宗门中事,宜你不得错用心。”
看来,义忠禅师的讲课内容,还是很强调禅宗之本分事的。
下面马上就有学生站起来问道:“还有学路吗?”
大家不辞辛苦走南闯北来到这里,你总得给大家指示一个入处才是啊。
义忠禅师道:“有一路滑如苔。”看来,义忠禅师还是完好的保存着希迁禅师“石头路滑”之风的呢。
这个学生马上又问道:“还许人蹑不?”看来这个学生明知石头路滑,也想上去走上一走呢。
义忠禅师道:“不拟心,你自看。”
这一天,义忠禅师又对同学们开示道:“诸人若未曾见知识即不可,若曾见作者来,便合体取些子意度,向岩谷间木食草衣,恁么去方有少分相应。若驰求知解义句,即万里望乡关去也。珍重。”
义忠禅师这个话语,颇具禅家脱落无依之心,颇具一个禅客安居山林之意。
当时的礼部侍郎王讽因为牵扯到别人的事件中,从而被贬到了漳州。这一天,他也来到开元寺找义忠禅师问法。
王讽问道:“黑豆未生芽时作么生?”
义忠禅师道:“诸佛亦不知。”
王讽对于义忠禅师的答语,自然是一头雾水的。
看到王讽不能领会自己的话语,义忠禅师马上作偈一首开示他。偈曰:
菩提慧日朝朝照,般若凉风夜夜吹。
此处不生聚杂树,满山明月是禅枝。
黑豆未生芽时作么生?类似于父母未生前作么生?未具胞胎时还有言句也无?
对于这种无语中有语之句,每个禅师的回答都是不一样的。而义忠禅师道诸佛亦不知。你的芽没生出来,自然不知的。一旦你生出来了,你明白了,你悟了,你自然就知道黑豆生芽是个什么情况了,你自然就会看到满山明月是禅枝了。
这一天,有个僧人前来问义忠禅师道:“佛法经论,我是没有疑惑的了,可是禅宗课程上讲的祖师西来意,我有些不明白,还请师父开示一二。”
义忠禅师道:“大德,你把龟毛拂子、兔角柱杖藏在何处了啊?”
乌龟的毛做成的拂子?兔子的角做成的拄杖?这个世界哪里有这些东西啊。所以这个僧人一听,当时就有点懵了,他疑惑不解的问道:“龟毛兔角岂是有耶?”
义忠禅师道:“肉重千斤,智无铢两。”
后来的曹山本寂禅师听说这个公案后,作偈评唱道:
龟毛拂,兔角杖,拈将来,随处放。
古人事,言不当,非但有,无亦丧。
这一天,义忠禅师来到课堂上准备给大家上课。不料义忠禅师刚在讲台上坐好,下面听课的一个道士马上从学生队伍中走了出来,并且从东边走到西边。
无独有偶,一个僧人也随即从学生队伍中走了出来,并且从西边走到东边。
看到有学生在自己面前显露禅机,义忠禅师马上道:“这个道士却有见处。”
道士一听,马上给义忠禅师作礼道:“谢师接引。”
不料他话语刚落,义忠禅师上前抓住就打。
另外那个僧人赶紧作礼道:“请师父指示。”
谁知他的话音未落,义忠禅师也是上前抓住就打。
看来,义忠禅师的教学手段还是非常猛烈的呢,不论你是有见地还是无见地,他都是要把有无得失全给你打掉,让你在痛中没有思维理路的情况下,对禅法有所悟入。
打完这两人后,义忠禅师站在讲台上对学生们道:“此两件公案,且作么生断?还有断得的么?”
义忠禅师如此连问了三次,下面的学生竟然没有一个吱声的。
义忠禅师道:“既然你们没有人断得,那么我就断给你们看。”
说完,义忠禅师把自己手中的拄杖猛地扔下地去,然后转身回到方丈室去了。
不过,后来北宋的真如慕喆禅师却不以为然的道:“若不是三平,洎乎作道理断。却不见石巩道:三十年,一张弓,两只箭,只射得半个圣人。果然。”
义忠禅师曾经作过一首偈,偈曰:“即此见闻非见闻,无余声色可呈君。个中若了全无事,体用何妨分不分。”
义忠禅师的这首偈传入江湖后,立即就引起了参禅悟道之士的高度关注,历朝历代都有许多的禅师引用或者评论这首偈子。
南北宋交际间的宏智正觉禅师评唱道:“正相逢,没交涉。六户不掩,四衢绝踪。遍界是光明,通身无向背。正恁么时作么生?机丝不挂梭头事,文彩纵横意自殊。”
义忠禅师在漳州开元寺说法十余年,年岁渐老。唐懿宗咸通七年,公元866年,已经八十六岁高龄的义忠禅师离开开元寺,回到了自己创建的三平寺居住。
到了寺里后,义忠禅师还在三平寺西山下修建了一个草堂,以方便自己随时去居住修行。
唐懿宗咸通十三年(公元872年)十一月初六日,义忠禅师在三平寺中把弟子们都召集在一起,然后对他们道:“吾生若泡,泡还如水。三十二相皆为伪相。汝等有不假伪的法身,量等太虚,无生、灭、去、来之相,未曾示汝,临行未免老婆。”
说完后,义忠禅师闭目长嘘而化,享年九十二岁。
义忠禅师圆寂后,弟子们把他的真身抬到了西山下面的草堂中暂时安置,然后建造了墓塔安置义忠禅师的真身。
义忠禅师虽然圆寂了,但是他在当地留下了很多的神迹,这些神迹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的在闽南地区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三平祖师信仰”文化,不但影响了闽南地区,而且远播海外,成为了东南亚闽籍华人重要的民间信仰,并且千余年来经久不衰。
一个禅师能在圆寂后,在当地形成一个文化信仰,并且千余年来从未断绝,这在中国禅宗史上,实在是非常罕见的。
来源:红尘洗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