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晋城,某高新技术企业七名核心骨干化身“影子股东”,窃取企业研发的陶瓷产品工艺流程,甚至“克隆”出“双胞胎”产品,销售牟利300余万元。阳城县人民法院以“刑事打击+民事赔偿+行业禁入”的全链条“重拳”,不仅让侵权者受到法律严惩,更为传统工艺现代化转型树立了知识
山河为卷 书写忠诚
沿着太行、黄河、长城
三条“一号旅游公路”的
壮美脉络
山西省高级人民法院
山西广播电视台
联合推出全媒体直播
《在路上》
“八百里太行的记忆”
首播预告
5月9日9:30
第一场直播
“八百里太行的记忆”
在太行一号旅游公路0公里处
准时开播
本期看点
知识产权“保卫战”
在晋城,某高新技术企业七名核心骨干化身“影子股东”,窃取企业研发的陶瓷产品工艺流程,甚至“克隆”出“双胞胎”产品,销售牟利300余万元。阳城县人民法院以“刑事打击+民事赔偿+行业禁入”的全链条“重拳”,不仅让侵权者受到法律严惩,更为传统工艺现代化转型树立了知识产权保护的标杆。
陶瓷企业“重生记”
阳城县的红太阳陶瓷厂因资不抵债面临倒闭。一场关乎500多名农民工生计、众多上下游企业命运的“拯救行动”悄然展开。如何避免“一破了之”的简单化处理,又最大限度保全企业核心价值?阳城县人民法院启动“强制管理”机制,以司法智慧为企业按下“重启键”。八年时间里,不仅兑现了农民工的工资,更带动了当地陶瓷产业链复苏。
康养产业“破局路”
沁水县的龙隐山居文旅小镇因资金链断裂陷入停滞,拖欠了13位债权人共计900余万元工程款。案件进入执行程序后,沁水县人民法院秉持“善意文明执行”理念,采用“活封+以经营抵债”的模式,促成了和解,既全额清偿了债权人的债务,又带动周边村民就业增收,让文旅康养产业在法治护航下重焕生机。
农家院里“调解记”
发生在长治沁县农家院里的一起租赁纠纷,在沁县人民法院故县人民法庭法官运用“五先”工作法的调解下,从剑拔弩张到握手言和。这起“小案件”成为践行新时代“枫桥经验”的生动样本,彰显了司法温度与基层治理智慧。
5月9日9:30
让我们相聚在
“太行一号旅游公路”0公里处
跟随镜头穿越壮美太行
见证人民法院
为大局服务 为人民司法
的生动实践
今年
我们还将沿着黄河、长城
“一号旅游公路”
继续前行
讲述更多法治故事
这场穿梭于山河之间的
沉浸式直播
邀您共赴
编辑:孙磊
来源:山西高院
来源:山西高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