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小米:官网及宣传物料中将“智驾Pro/Max”更名为“辅助驾驶Pro”和“端到端辅助驾驶”,并大幅降低“智驾”关键词的使用频次。理想、蔚来:门店销售人员转向强调空间、续航等传统卖点,仅在用户主动询问时解释辅助驾驶功能,理想L6的宣传中改用“辅助驾驶焕新”表述。
近期多家新能源车企(如小米、理想、蔚来等)在智能驾驶功能的宣传术语上集体将“智驾”更名为“辅助驾驶”,而华为则未进行类似调整。
工信部自2025年以来多次强调禁止车企对智能驾驶功能进行夸大宣传,要求明确系统功能边界和责任划分。车企具体调整小米:官网及宣传物料中将“智驾Pro/Max”更名为“辅助驾驶Pro”和“端到端辅助驾驶”,并大幅降低“智驾”关键词的使用频次。理想、蔚来:门店销售人员转向强调空间、续航等传统卖点,仅在用户主动询问时解释辅助驾驶功能,理想L6的宣传中改用“辅助驾驶焕新”表述。其他品牌:小鹏、阿维塔等也减少了“智驾”宣传,转而推荐“智驾险”等附加服务,强调用户需保持注意力。
3.事故与舆论压力
小米SU7在3月发生碰撞事故后,舆论质疑车企过度宣传“智驾”能力,迫使行业回归理性。例如,部分车企曾以“全程零接管”等表述吸引用户,引发责任界定争议。
华为的智能驾驶系统(如ADS 3.0)一直强调“人机共驾”理念,其宣传中较少使用“自动驾驶”等模糊术语,而是以“高阶辅助驾驶”或“智能辅助驾驶”定义功能边界,更符合监管要求。品牌定位与营销策略
华为在智能驾驶领域的技术积累较早,且更注重实际场景落地(如城区NCA、自动泊车等),而非单纯依赖营销噱头。其宣传重心偏向芯片(如麒麟9030)、系统(HarmonyOS 6.0)等底层技术突破,而非单一功能标签。
3.未涉及近期事故争议
华为未卷入因“智驾”功能夸大宣传引发的重大事故或舆论风波,因此未受政策调整的直接影响。
车企开始强调“辅助驾驶≠自动驾驶”,明确用户需承担接管责任,并通过附加服务(如智驾险)降低纠纷风险。技术竞争转向生态整合
头部企业如华为、比亚迪等,通过芯片、系统、车路协同等全链路布局构建护城河。例如,华为HarmonyOS 6.0与麒麟9030的协同,强化了手机、车机、PC等多终端互联。政策驱动行业规范化
工信部对术语的规范要求,加速了行业从“概念炒作”向“真实体验”的转型。未来竞争将聚焦功能实用性(如城区NOA覆盖率、接管流畅度)而非营销话术。
小米、理想、蔚来等车企的“改口”是政策监管与市场倒逼的结果,而华为未调整宣传术语则与其技术定位和合规策略密切相关。标志着智能驾驶行业转向理性发展,未来竞争将更多依赖技术实力与用户体验,而非营销包装。华为的持续技术突破(如麒麟9030芯片、HarmonyOS 6.0)或为其在下一阶段竞争中占据优势。
来源:罗斯坦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