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25年4月12日,成都七中迎来120周年校庆。校园里人声鼎沸,红毯两侧的学生们举着手机尖叫,目光聚焦在几位特殊来宾身上——华为副董事长孟晚舟、哔哩哔哩董事长陈睿、搜狐及百川智能创始人王小川,几人被学生簇拥着签名合影,场面堪比顶流明星见面会。
2025年4月12日,成都七中迎来120周年校庆。校园里人声鼎沸,红毯两侧的学生们举着手机尖叫,目光聚焦在几位特殊来宾身上——华为副董事长孟晚舟、哔哩哔哩董事长陈睿、搜狐及百川智能创始人王小川,几人被学生簇拥着签名合影,场面堪比顶流明星见面会。
这所中学的校庆为何能吸引华为、B站、AI等科技巨头的领军人物?一所非清北的地方中学,为何能成为科技领袖的“精神原乡”?
解码成都七中的立校之本
1905年,墨池书院与芙蓉书院合并为成都高等小学堂,这便是成都七中的前身。跨越三个世纪的风雨,它始终站在中国基础教育改革的潮头。如今,它的硬核数据令人咋舌:一本上线率95%,剩下5%多为保送海外名校;每年输送70余名学子进入清华北大,被誉为“清北摇篮”。
但数字背后是更深层的战略布局。作为全国首批“双新”示范校(新课程新教材),七中率先打破填鸭式教育:学生可以自由选课,从机器人编程到美食烹饪,从德语课到情景剧社。这种“自律即自由”的理念,让地铁站、食堂里随处可见七中学生捧着书本,却始终面带笑容——他们真正为热爱而学。
从七中走出的科技领军者
孟晚舟家族与七中的渊源尤为特殊:丈夫刘晓棕是1993届校友,继子从这里毕业,女儿未来或将成为“七中三代”。这位华为“长公主”虽非七中学子,却在校园里被学生围堵签名。
B站CEO陈睿的破圈之路则更具戏剧性。当年他放弃擅长的文科选择理科班,高考成绩全班倒数第二,却坚持报考计算机专业。在七中礼堂,他笑着回忆:“如果当年屈服于‘文科更容易考名校’的规训,就没有今天的B站。”
而百川智能CEO王小川同样在此埋下AI梦想的种子,他鼓励学弟妹:“未来属于跨界者,七中教会我们不被学科边界束缚。”
更隐秘的科技力量藏在华为实验室:终端BG首席科学家田奇、彩虹电器创始人刘荣富、中科院院士李荫远……这些名字串联起从芯片研发到高端制造的产业链。
孕育创新领袖的办学密码
成都七中的教育实验,像一台精密运转的“人才孵化器”。
在拔尖培养层面,它组建“全国中学名校长联盟”,邀请院士开设“科学教育学术会”,让高中生直面最前沿课题。而面对教育公平难题,七中网校24年覆盖13省250所中学,10万学子通过直播同步上课。云南某山区校长曾说:“屏幕那端的七中老师,让我们的孩子相信,他们和成都有同样的星空。”
更具颠覆性的是“五育融合”实践。当其他学校压缩艺术课时,七中交响乐团拿遍国际奖项,情景剧社登上央视舞台。这种滋养,或许正是七中校友既能攻克技术难关,又能打造出B站这样文化社区的秘密。
当孟晚舟弯腰为高中生签名,当陈睿调侃自己“倒数第二也能逆袭”,我们看到的不是一场简单的校友聚会,而是一个关于教育本质的隐喻:真正的名校从不制造流水线精英,而是守护每一份独特的热爱。
来源:科技消费新知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