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青年如初春,如朝日,如百卉之萌动,如利刃之新发于硎。”百年前,陈独秀在《新青年》的发刊词中如此定义青年。百年后的今天,中国青年依然以蓬勃的朝气、创新的锐气和担当的勇气,推动着这个古老国度不断焕发新的生机。青年永进,中国才能常新。
“青年如初春,如朝日,如百卉之萌动,如利刃之新发于硎。”百年前,陈独秀在《新青年》的发刊词中如此定义青年。百年后的今天,中国青年依然以蓬勃的朝气、创新的锐气和担当的勇气,推动着这个古老国度不断焕发新的生机。青年永进,中国才能常新。
青春与时代共振:从觉醒到担当
回望历史,中国青年的每一次奋进都与国家命运紧密相连:
五四运动,青年学生高举“德先生”“赛先生”旗帜,点燃思想启蒙的火种;
抗战时期,无数青年投笔从戎,“一寸山河一寸血”;
改革开放,“下海”“创业”成为一代青年的选择,深圳特区崛起的故事里写满青春热血;
新时代,从脱贫攻坚到航天报国,从抗疫一线到科技攻关,“90后”“00后”已扛起大梁。
青年从来不是时代的旁观者,而是变革的先锋队。
创新驱动未来:青年是“中国新质生产力”的引擎
在今天的中国,青年正以创新重塑发展逻辑:
科技前沿:北斗团队平均年龄35岁,量子计算“九章”研发骨干多是“90后”;
文化破圈:河南卫视《唐宫夜宴》、B站UP主用数字化手段让传统文化“活”起来;
乡村振兴:大学生村官用直播带货带动农产品出山,95后“新农人”用无人机种田。
正如马斯克感叹:“中国年轻人对技术的渴望令人震撼。”青年用“硬核创新”证明:中国制造正在迈向中国创造。
挑战与超越:在“内卷”与“躺平”间寻找答案
这一代青年也面临独特挑战:
“内卷”压力下,有人选择“小镇做题家”的奋斗,有人探索“斜杠青年”的多元路径;
“躺平”争议中,更多人用“躺平不如躺赢”自勉,如冬奥冠军苏翊鸣所说:“努力永远不会欺骗人。”
真正的青年精神,不是盲目鸡血,而是认清现实后依然热爱——就像“脆皮青年”一边自嘲亚健康,一边熬夜完成大国重器的设计图纸。
永进者,常新
1935年,26岁的张謇写下“天之生人也,与草木无异,若遗留一二有用事业,与草木同生,即不与草木同腐”。今天的中国青年,正在太空、在深海、在实验室、在田间地头,书写属于自己的“有用事业”。
青年永进,不只是一句口号,而是每代人的使命。
当无数个青春之我汇聚,中国便永远年轻。
来源:暖暖哒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