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重庆山区的清晨,一位姑娘挥着锄头,满脸兴奋地挖出一根“巨型竹笋”。视频里她骄傲地展示战利品,镜头一转,老父亲憋着笑说:“这叫竹子,祖宗!”这段十秒的视频,轻松斩获百万点击,评论区洋溢着欢乐的空气:“谢谢小姐姐,治好了我的精神内耗”“建议申报吉尼斯最老竹笋纪录”
重庆山区的清晨,一位姑娘挥着锄头,满脸兴奋地挖出一根“巨型竹笋”。视频里她骄傲地展示战利品,镜头一转,老父亲憋着笑说:“这叫竹子,祖宗!”这段十秒的视频,轻松斩获百万点击,评论区洋溢着欢乐的空气:“谢谢小姐姐,治好了我的精神内耗”“建议申报吉尼斯最老竹笋纪录”……
这年头,城里人分不清麦苗和韭菜早已不算新闻。前有大学生指着水稻问“这草怎么长得这么整齐”,后有网红对着棉花惊呼“原来云朵是地里长出来的”。农业知识匮乏本不值得嘲笑,但值得玩味的是——为什么这种“四体不勤”的戏码总能引爆流量?
仔细看那“挖竹笋”视频,运镜流畅得像是纪录片,父女对话的节奏堪比小品,连姑娘举着“竹笋”转圈的姿势都透着专业网红的范儿。这让人不得不怀疑,她手里那根老竹竿,怕是比某些网红的演技还刻意。毕竟在短视频时代,真正的“偶发蠢事”往往镜头晃成帕金森,而精心设计的“真实”才会拥有电影级构图。
流量游戏的规则早就变了。从前是“狗咬人不是新闻,人咬狗才是新闻”,现在升级成“人假装不认识狗才是新闻”。某MCN机构培训手册上白纸黑字写着:知识差错类内容流量转化率超普通视频37%。于是我们看到满屏的“第一次见火龙果树”“原来菠萝长在地上”……与其说是生活分享,不如说是《人类迷惑行为大赏》的选秀现场。
但把锅全扣在创作者头上也不公平。毕竟算法不会凭空制造需求,就像超市不会进货没人买的商品。当我们在通勤地铁上刷着“城里人闹农笑话”哈哈一笑时,本质上是在进行一场集体赎罪——用他人的“无知”来安慰自己“还好我没这么蠢”。这种心理机制,和古代贵族看小丑表演异曲同工,只不过现在人人都能当观众,也随时可能被推上舞台。
更荒诞的是知识传播的错位。同一个手机里,刚刷完“竹笋变竹子”的网友,下一秒就能收到“三十年笋农教你辨嫩老”的科普。但前者播放量永远是后者的十倍——我们的大脑似乎装了过滤系统,自动屏蔽干货,专吸娱乐泡沫。这就像明知垃圾食品有害,却依然对蔬菜沙拉嗤之以鼻。
深究起来,这种集体无聊化其实是现代生活的副作用。当城市化让农田成为观光景点,当外卖让年轻人以为食物是塑料袋里长出来的,某些“常识”自然就成了“冷知识”。但吊诡的是,真正面朝黄土的农民刷到这些视频,多半会划走;笑得最欢的,恰恰是同样分不清油菜花和迎春花的都市白领。
要破这个局,与其指责创作者“又生产了无聊内容”,不如检查自己为何总在喂养算法垃圾食品。毕竟在注意力经济的菜市场里,我们既是顾客也是食材。下次再刷到“震惊!大学生竟不知鸡蛋有壳”时,不妨问问自己:是真的觉得有趣,还是惯性下滑的手指已经背叛了大脑?
黄昏的山路上,那根被误挖的竹子或许正在偷笑。它本该成为晾衣杆或脚手架,却阴差阳错成了全网笑料。这荒诞的走红背后,照见的何尝不是我们这个时代的认知褶皱——在信息爆炸的今天,最稀缺的从来不是知识,而是对常识的敬畏之心。
图片来自网络,仅为丰富版面,和文章内容无关,侵权必删。
来源:凡事有说法602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