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冬播“一粒子”,夏收“万斤油”。刚踏入5月,文县“两江八河”流域便奏响丰收序曲。去年种下的4.51万亩冬油菜褪去金黄花海,在房前屋后、田间地头、坡坡坎坎间垂下饱满的果荚,农人们正抢晴好天气开镰收割。
冬播“一粒子”,夏收“万斤油”。刚踏入5月,文县“两江八河”流域便奏响丰收序曲。去年种下的4.51万亩冬油菜褪去金黄花海,在房前屋后、田间地头、坡坡坎坎间垂下饱满的果荚,农人们正抢晴好天气开镰收割。
“田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在甘肃最南端,中庙镇、碧口镇、范坝镇、玉垒乡及丹堡河流域,留守村民互帮互助,分工协作。镰刀起落间,“咔嚓咔嚓”的声响回荡在田野,一垄垄油菜化作整齐的菜籽垛。颗颗饱满的油菜籽晾晒在茬头上,与忙碌的身影交织成一幅动人的丰收图景。
“今年我家能收800-900斤菜籽,榨近300斤油!”玉垒乡玉垒坪村的村民袁菊平和老伴儿挥舞着连枷,大汗淋漓,脸上洋溢着丰收的喜悦,“这得抓紧好天气,把翻晒好的菜籽揉出来,筛掉杂质再拉回去晾。要是下几天雨,掉地里的菜籽可就全部没用了!”
常年与农田打交道的文县农技中心的干部也穿梭在田间,反复叮嘱村民,“收割油菜得瞅准晴好天气,等成熟度超85%再动手,收完赶紧晾晒和脱粒,以防下雨导致油菜籽霉变、坏了收成。”
春日里,文县是甘肃最早迎来春天的地方。金黄的油菜花海与碧水青山、村落人家相映成趣,宛如一幅灵动的山水画卷,吸引无数游客与媒体纷至沓来,不仅提升了文县的知名度,更有力推动了文旅融合发展。而今初夏,“花田”摇身变为“油田”,曾经的“颜值”也实实在在转化为“产值”,为农民带来丰厚的经济回报。
“我们围绕油菜做足文旅文章,打造了隐居小镇油菜花海。花开时节,免费开放,让游客沉浸式感受乡村魅力与农耕文化,走出了一条特色发展之路,助力乡村振兴与百姓增收致富。”玉垒乡党委书记方婉茹说。
近年来,文县依托山区生态资源优势,因地制宜调整种植结构,持续扩大油菜种植规模。县乡农技部门全程把关,从种子选购到技术指导,推广优质品种与高产栽培技术,为粮油产业绿色发展保驾护航。
丹堡河流域也是文县重要的粮油产区之一。目前4000多亩冬播油菜已结荚渐黄,部分群众开始抢先收割。丹堡镇镇长季德慎说,“近几年,我们镇紧扣‘土地增效、粮食增产、群众增收’目标,科学调整产业结构,推动传统农业转型升级。在丹堡河流域大力推广油菜、露地蔬菜、玉米、小麦等轮作模式,实现一地多用、多季收获,促进农业高质量发展,巩固拓展脱贫成果,全面推进乡村振兴。”
从“花海”到“油香”,油菜书写乡村振兴美丽篇章。据文县农业农村部门统计,今年尚德、丹堡、铁楼、玉垒、桥头、尚德、石鸡坝、中寨等乡镇共种植优质油菜4.5万余亩。每亩可产油菜籽350-400斤,出油率28%-40%,可榨菜籽油118-140斤,亩均净产值超1200元。
来源:陇南文县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