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小跟班”到“六边形战士” 这是她的十年“摆渡”之路

360影视 动漫周边 2025-05-07 21:07 2

摘要:是播种,是破壁,还是赋能?作为国网浙江培训中心培训师的张静,她的答案很实在——托举。在她看来,好的培训不仅要传授理论知识,更要提升核心技能,为每位员工架桥引路,而培训师就是逢山开路、遇水架桥的“摆渡人”。

用一个词形容教育培训,你会想到什么?

是播种,是破壁,还是赋能?作为国网浙江培训中心培训师的张静,她的答案很实在——托举。在她看来,好的培训不仅要传授理论知识,更要提升核心技能,为每位员工架桥引路,而培训师就是逢山开路、遇水架桥的“摆渡人”。

授业以实:最好的培训是扎根现场

初识张静,她娇小的身形很难将她与“技术专家”联系起来。但当她站上讲台,这个说话轻声细语、总是带着温和笑容的姑娘,仿佛被注入了强大的能量场,将复杂的电气原理讲解得生动易懂。这样强烈的反差,让每个听过她授课的人都印象深刻。

站上讲台的小个子“六边形战士”张静丨宁少飞 摄

“张老师最擅长用类比的方式解释原理,例如电力监控系统中运行着的上百种系统,就像不同年龄段的孩子,看起来都是小学生,但是行为方式有很大的差别,管理起来决不能一视同仁.....有了这个概念,就能够轻松理解‘分区分类’的建设原则和要求。”学员屠雨夕评价道。

张静不是只会“掉书袋”的学术型培训师,她不会直接给出标准答案,而是通过设置情景、提问引导等方式,启发学员用“现场思维”破解难题。

张静讲授实操课程丨宁少飞 摄

何为“现场思维”?张静在10年前就有了答案。

2014年冬天,刚参加工作3个月的张静来到国网湖州供电公司调控中心自动化班组进行现场实践。“如果OPEN3000系统的告警窗上一条告警都不显示,那就是说明本机的消息总线没有配好;如果只是某条告警不显示,那就用以下步骤解决......“在张静的跟班日志中,记录了不少这样的“if句式”,她称之为师傅们给故障开的“土药方”。这些经验是否具有普适性和推广性?张静决定研究清楚。

回到培训中心后,张静用半年多的时间实地调研了11家地市公司,耐心收集系统在实际运行中容易出现的各类故障,详细记录每个案例的具体表现,整理归纳故障类型,分析总结根本原因,最终汇编形成了一套清晰实用的调度自动化系统操作指引,为一线员工解决实际问题提供了宝贵的参考和帮助。

“技术更新日新月异,隔一段时间不下现场,学员的课堂反馈就会打折扣,我心里就不踏实。”尽管已经在培训岗位上待了10年,张静仍保持着定期下现场的习惯,“能够解决生产一线实际问题,才是培训的真正价值所在。”

教研并重:从“0”到“1”的突破

致力成为有思路有想法、能策划能开发、善沟通善合作、懂专业懂教学、肯钻研肯吃苦、敢应变敢创新的“六边形战士”,2019年,入职刚满5年的张静站上了中电联青年培训师教学技能竞赛的讲台。竞赛的备战思路和平时上课完全不一样,上课是慢工出细活,比赛则是一场与时间的赛跑和博弈。在四小时内设计一门课程并竞讲,无疑是对体力、脑力和心力的极限挑战。

那时,作为一岁孩子的新手妈妈,张静需要比别人付出得更多。早上六点起床、晚上十二点后休息,是她备赛期间的基础作息表。“公司内专、兼职培训师高手如云,我当时缺乏经验,其实并不被看好。但既然选择参赛,就不能轻言放弃。”张静回忆道。

就是这样一股子“拼到底”的韧劲,支撑着张静一路过关斩将,最终获得团体一等奖、个人二等奖的优异成绩,被授予“全国电力行业技术能手”称号。

张静(左)在2019年青年培训师教学技能竞赛获奖丨宁少飞 摄

精进教学技能的同时,张静也在另一个小众专业默默“垦荒”——电力监控系统网络安全。

“当国网第一次举办专业竞赛的时候,大家都是迷茫的。没有成熟的基地、设备、教材,怎么开展实操训练、怎么把握住竞赛重点,都是摆在面前的难题。”竞赛团队成员戚峰说道。

没有现成的路可走,那就蹚出一条路来。作为竞赛团队负责人,张静组织十几位成员研制仿真平台,开展攻防对抗比赛,总结复盘操作经验......两年间,他们建成了浙江电网首个电力监控系统安全防护实训基地,由张静主编的《电力监控系统网络安全防护实训教程》等一系列教材、课件,为电力行业网络安全人才培养提供了系统化解决方案,填补了专业人才培养的关键空白。

2022年,张静劳模工作室成立。在一次次实战练兵中,工作室助力公司获得上级竞赛一等奖6项,培养了包括秦政、曹煜等在内的15名电力行业技术能手、浙江省金蓝领等技能人才。“一手抓教学,一手做研究”成为工作室最鲜明的标签。

跨界融合:长期主义者的再次奔赴

2024年,张静前往国网桐庐县供电公司进行挂职锻炼,成为其人才培养版图里最活跃的“播种者”。

张静牵头编制营配岗位核心能力清单,围绕电能表装接工艺、新供规宣贯、供电方案编制等核心业务开展专题培训,并将“理论+实操+考核+评价”的工作闭环融入“人人过关”考核机制。全新的考核机制不仅夯实了基层员工的专业根基,更从中遴选孵化了一批“技能好手”,国网桐庐县供电公司丁方圆在浙江省农网营配工“金蓝领”竞赛斩获团体一等奖。

“营销服务和教育培训都是心上的工作,需要主动服务的意识和细致深入的耕耘。”面对从电力二次培训到营销综合管理的“跨层级、跨领域、跨专业”的挑战,张静感慨道。

这年夏天,桐庐县用电负荷屡破历史新高,迎峰度夏形势严峻。为了深入了解企业用电情况,全面掌握迎峰度夏调节能力,张静主动参与企业用电信息摸排工作中,对重要企业开展上门走访。

“你们计划进行的储能工作进展怎么样了?有什么需要帮助的?”在杭州智见科技有限公司,张静与企业负责人进行细致沟通,逐一记录电力用户的实际需求。“要时刻关注设备运行情况,发现问题随时可以打这个电话。”临走前,张静不忘仔细叮嘱工作人员注意事项。

张静参与摸排企业生产需求丨方颜 摄

“影视城的用电需求比我们想象的复杂多了。”在与采访者闲谈时,张静提到了一件有意思的事,“向外行人解释供电方案,不是一份文档、一张图纸就能说明白的。多年的培训技巧派上了用场。”

“如何更高质高效地满足用户接电需求一直是优化营商环境的核心课题,我们将目光放在了直面用户的供电所,并最终通过营配融合找到了答案。”张静说道。在桐庐影视城重大项目建设中,张静牵头成立供电所营商服务小组,将用户工程与配网规划、基建、迁改等项目实施一体化融合管理,做到接电需求摸排、现场勘查、供电方案制定、验收通电等事项“一站式”协同,实现“一支队伍管、一次跑现场、一体规建运”,以“一口对外”的全流程营商服务,破除专业、班组之间的协同壁垒,为项目接电送上电力“加速度”。

十年摆渡,一路向前。从初为“小跟班”时的求索,到成长为团队中的“六边形战士”,张静始终坚信:最好的培训,不只是知识的传递,更是点亮希望、助人成长的摆渡。渡人者,亦自渡。未来,她将继续做这条路上的“摆渡人”,用热忱与智慧,为更多奋楫者搭建通往梦想的桥梁。

来源:国网浙江电力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