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24年5月,程序员Yapie在抖音上传的《八天爱人》创作视频仅获8000点赞,与两个月前《七天爱人》3000万播放量的盛况形成惨烈对比。
**AI作曲神话破灭:五位数版权费背后的行业困局**
AI音乐掀起的狂欢,最终在版权争议与审美质疑中化为泡影。
从爆红到沉寂,只用了三十天
2024年5月,程序员Yapie在抖音上传的《八天爱人》创作视频仅获8000点赞,与两个月前《七天爱人》3000万播放量的盛况形成惨烈对比。
这首被网友称为“周杰伦AI替身”的作品,曾以“咖啡杯里泡着妥协”等意象登上微博热搜,却在续作中暴露了AI音乐的本质——算法堆砌的旋律,终究敌不过听众的厌倦。
这场短暂的风暴始于一场意外。程序员Yapie在通宵调试代码时,用AI音乐生成器随手输入“失恋”“雨天”“咖啡”三个关键词,竟合成出带有2000年代华语流行曲风的《七天爱人》。
上传至音乐平台后,歌曲48小时内冲进飙升榜前三,评论区涌现3万条“跪求AI出道”的留言,更有音乐公司开出五位数买断版权。
**狂欢背后的灰色产业链**
爆款效应刺激下,音乐平台涌现出日均30首的AI投稿潮。在北京从事IT工作的海文,连续三周用AI生成37首歌曲,播放量最高的作品却仅有500次点击。“平台突然要求上传演奏视频自证原创,我的账号还被限流了。”
他展示着积压的待审作品,收益栏始终显示为零。 这种急转直下的境遇早有预兆。早在2023年,美国版权局就明确AI生成作品不享有著作权,而国内某音乐平台法务部负责人透露:“我们已下架近万首AI歌曲,多数涉嫌盗用他人旋律片段。”
这些被系统标记为“高风险”的作品,往往在编曲中夹杂着周杰伦《晴天》的吉他和弦,或是邓紫棋《泡沫》的转音技巧。
**被解构的音乐创作**
“这不是创作,是高级洗稿。”音乐制作人朱浩然拆解《七天爱人》时发现,其4536和弦走向与周杰伦早期作品重合度达72%,歌词中的“雨巷”“旧磁带”等意象,更像是对华语金曲数据库的排列重组。
在深圳某AI音乐公司,工程师坦言其模型训练使用了超过20万首未授权歌曲:“系统能自动规避30%相似度检测,但法律风险始终存在。”
这种技术狂欢正摧毁行业根基。曾为电影配乐的董程透露,某影视公司已将30%的背景音乐预算转向AI生成,导致其工作室订单量骤减。“甲方现在要求‘先出五版AI demo再谈合作’,编曲师时薪被压到80元。”
更严峻的是,短视频平台热歌榜单中,《AI版青花瓷》《算法生成的告白气球》等二创作品播放量已超原唱。
**审美崩塌与人性坚守**
当某音乐平台推出“AI每日推荐歌单”,用户日均播放时长却从22分钟暴跌至7分钟。数据显示,算法推送的“爆款公式”歌曲留存率不足人工筛选的1/3。“我们正在培养一代‘三秒听众’。”独立音乐人阿朵朵痛心道,“人们连副歌都没听完就划向下首,这种浮躁生态反过来又训练着AI模型。”
讽刺的是,在《七天爱人》的网易云评论区,获赞最高的却是条与AI无关的留言:“突然想听爷爷磁带机里的《千里之外》。”这种集体怀旧情绪,恰折射出听众对机械产物的本能抗拒。
正如从业二十年的录音师老陈所说:“AI能模仿周杰伦的转音,但永远复制不出他在地下车库吃泡面时的创作执念。”
**机器的轰鸣终将消散**
当各大音乐平台悄然关闭AI投稿通道时,Yapie已回归程序员本行。他电脑里存着《九天爱人》的demo,却再没点击过生成键。“或许人们需要的不是完美算法,而是那些带着烟火气的走音和瑕疵。”
他在微博写道。这场AI作曲革命,最终在资本的裹挟与艺术的抵抗中,露出了技术乌托邦的裂缝。 当算法编织的旋律在耳边消散,人们终究要在机器的轰鸣中寻找人性的回响。
来源:报人刘亚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