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当乾隆皇帝的画像在学术著作中"穿越"成雍正,这场跨越三百年的历史乌龙,撕开了图书出版业质量把控的裂缝。群言出版社这版《中国通史》的蹊跷错图,恰似一面照妖镜,照见了历史普及读物背后的深层病灶。
当乾隆皇帝的画像在学术著作中"穿越"成雍正,这场跨越三百年的历史乌龙,撕开了图书出版业质量把控的裂缝。群言出版社这版《中国通史》的蹊跷错图,恰似一面照妖镜,照见了历史普及读物背后的深层病灶。
读者在社交平台展示的截图里,标注着"乾隆皇帝"的画像与故宫官方资料形成刺眼对比。这位"十全老人"的画像,实则属于其父雍正帝。如此明显的错误出现在标榜严谨的通史著作中,令人瞠目。更令人费解的是出版社的回应:版权过期与印量不足,成了修正错误的挡箭牌。这种消极态度,暴露出行业对学术尊严的漠视。
图书出版本应是最严谨的学术传播工程。从三校三审制度到专业顾问团队,每个环节都该为历史真实保驾护航。但近年来,历史读物沦为速生消费品,校对流程形同虚设。某出版社总编曾坦言:"历史书稿的错字率,比言情小说还高。"这种功利化出版导向,正在消解历史的严肃性。
当读者指出错误时,出版社以"版权过期"为由推诿,实质是逃避学术责任的托词。真正的学术传播,不应受困于商业周期的枷锁。敦煌研究院为修正早年画册的错漏,不惜重访莫高窟补拍影像;商务印书馆为校订《辞源》,三代学者接力七十余载。这些案例证明,学术尊严需要超越算计的坚守。
历史著作中的每个细节,都是与时空的对话。当乾隆画像被错误移植,折损的不仅是帝王形象,更是整个时代的文化记忆。出版社若继续以"印量小"为盾牌,终将失去读者的信任。毕竟,真正的学术传播,从不容忍任何形式的"穿越"。
来源:橙子观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