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看鉴宝现场直播绝大多数人手里的高古玉都是假的!

360影视 动漫周边 2025-05-07 21:32 2

摘要:在鉴宝现场直播中,高古玉真品难觅、赝品泛滥的现象,本质上是历史遗存特性、市场利益驱动、技术造假升级、鉴定机制局限等多重因素交织的结果。以下从四个维度展开深度剖析:

在鉴宝现场直播中,高古玉真品难觅、赝品泛滥的现象,本质上是历史遗存特性、市场利益驱动、技术造假升级、鉴定机制局限等多重因素交织的结果。以下从四个维度展开深度剖析:


一、高古玉的存世特性:“真者寡,藏者秘”

高古玉(一般指汉代以前的玉器)作为中华文明的物质载体,其存世量受限于三大历史规律:

1. 原生数量有限与损耗严重:
古代玉器并非普通消费品,而是礼器、祭器或贵族专用品,产量本就稀少。历经数千年战乱(如秦末、汉末动荡)、地质变迁(如墓葬坍塌)、人为破坏(如“破四旧”时期),绝大多数实物已灭失。据考古统计,目前全国考古发掘出土的高古玉总量不足10万件,且90%以上收藏于故宫博物院、国家博物馆等文博机构,民间流通的真品不足1%。

2. 收藏渠道的“金字塔结构”:
真品高古玉的流通链条极其封闭:顶尖珍品被顶级藏家或机构雪藏,极少露面;次等品在圈子内低调交易,依赖“眼力+人脉”才能接触;而普通收藏者能接触到的,多是经过多层转手的仿品或“地摊货”。直播中普通观众展示的“家传玉”“淘货市场捡漏”,从概率上就已注定是赝品的“重灾区”。

二、造假产业的“工业化升级”:技术迭代与利益驱动

高古玉的稀缺性催生了庞大的造假产业链,其技术手段已从“低级仿制”进化到“精准复刻”:

1. 材质与工艺的“时空穿越”:

- 玉料造假:利用辽宁岫玉、河南独山玉甚至玻璃,通过酸蚀、蒸煮等手段模仿和田玉的温润感;更有甚者,直接使用新疆和田玉老料,以“真玉假工”混淆视听(如用现代机器砣具模仿古代手工拉丝工艺)。

- 沁色伪造:古法“血沁”需百年以上自然形成,而造假者通过激光炝色、高锰酸钾染色、尸体浸泡(如“狗玉”“羊玉”)等手段,7-15天即可速成;“土沁”则用黄土混合胶水涂抹烘烤,形成类似钙化的“鸡骨白”。

- 形制“考古级模仿”:2000年后,随着《殷墟玉器》《妇好墓考古报告》等资料公开,造假者直接参照考古出土文物的尺寸、纹饰(如红山C形龙、良渚神人兽面纹),甚至使用3D打印技术复刻器型,普通藏家仅凭“看图识玉”难辨真伪。

2. 成本与利润的“暴利反差”:


一件手工伪造的高古玉成本仅数百元,直播中却能以“祖传真品”“海外回流”名义标价数万至数十万;而顶级真品的拍卖价(如2018年香港苏富比西周玉人成交价2478万港元)更刺激了造假者的铤而走险。据2023年《中国古玩市场白皮书》,高古玉仿品占市场流通量的92%,形成年产值超50亿元的黑色产业。

三、直播鉴宝的“天然缺陷”:

技术局限与角色错位

直播鉴宝的“即时性”“可视化”特性,决定了其鉴定准确率必然低于线下实物鉴定:

1. 观察维度的“降维打击”:

- 高古玉鉴定依赖“五感协同”:肉眼观察光泽(如战汉玉器的“玻璃光”)、手感掂量密度、放大镜查看砣工痕迹、甚至鼻嗅土腥味(生坑玉器)。但直播中画面受限于像素、光线、角度,连最基本的“包浆新旧”都难以判断,更遑论微观层面的解玉砂划痕(古代手工痕迹)与机器抛光痕的区别。

- 典型案例:2024年某直播中,主播将一件用电动工具打磨的“仿良渚玉琮”误判为真品,原因是画面中无法看清边缘的“机器倒角”(真品为手工磋磨的自然弧度)。

2. 主播群体的“专业性断层”:


头部鉴宝主播多为科班出身(如故宫博物院 former 研究员),但占比不足5%;绝大多数主播是“速成班”出身,通过背诵《中国玉器通史》术语、观看鉴宝节目片段“持证上岗”,缺乏考古发掘经验与馆藏实物比对能力。更有甚者,为迎合观众“捡漏心理”,故意将仿品说成“疑似真品”,引导购买鉴定服务或线下交易,形成“鉴假护假”的利益闭环。

四、收藏心理的“认知陷阱”:

侥幸与盲从的双重迷思

普通观众对高古玉的认知存在三大误区,为赝品流通创造了“心理温床”:

1. “家传必真”的历史幻觉:
许多人坚信“爷爷留下的玉不会假”,却忽视了20世纪初至80年代是高古玉造假的第一个高峰期(如民国时期苏州专诸巷的“造古玉”作坊),彼时仿品已大量混入民间收藏。据统计,95%的“家传高古玉”实际是清末至改革开放前的仿制品。

2. “低价捡漏”的赌徒心态:
直播中常见“300元淘到战汉玉璧”的故事,本质是利用了收藏者对“价值规律”的无视——真正的高古玉,仅原料成本(和田玉籽料)就远超千元,更遑论手工雕刻的时间成本。这种“检漏神话”,实则是造假者与主播合谋的营销套路。

3. “权威背书”的盲目崇拜:
部分观众迷信主播的“专家头衔”或鉴定证书,但市面上90%的“鉴定证书”来自无资质机构,费用仅50-200元即可定制。2023年央视曝光的“某国字头鉴定中心”,甚至为塑料仿玉出具“和田玉真品”证书。

结语:破解困局的“三重钥匙”

高古玉直播鉴宝的“赝品泛滥”,折射出文物收藏领域“真与假”“利与义”的深层矛盾。

若要破局,需从三方面着力:

- 藏家层面:摒弃“一夜暴富”心态,系统学习《中国玉器考古学通论》等专业著作,加入正规收藏协会,通过考古展览(如国博“中国古代玉器艺术”展)建立真品认知体系。

- 行业层面:直播平台应引入“资质审核+AI初筛”机制(如利用光谱分析技术识别材质年份),禁止无文物鉴定资质的主播从事商业鉴宝;监管部门需加大对造假产业链的打击力度,参照“打击电信诈骗”模式,端掉制假窝点、严惩售假主播。

- 社会层面:博物馆应通过短视频、纪录片(如《如果国宝会说话·玉器篇》)普及高古玉知识,让公众理解“真品之美在于历史厚度,而非市场价格”,从根本上消解造假的需求土壤。

在高古玉的世界里,“真”与“假”的博弈从未停止。唯有回归理性认知、敬畏历史遗产,才能让鉴宝直播从“猎奇秀”蜕变为“文化课堂”——这或许,才是破解“假玉横行”的终极答案。

来源:传承上党文化v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