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很多人的认知里,亲吻是表达爱意最直接、最温暖的方式,尤其是面对可爱的宝宝,家人和亲友总是忍不住送上无数的亲吻。但谁能想到,这些充满爱意的亲吻,竟有可能成为伤害宝宝的“凶器”!近日,河南郑州一名1岁2个月的宝宝凡凡,就因为家人频繁亲吻,被送进了医院,而罪魁祸首
在很多人的认知里,亲吻是表达爱意最直接、最温暖的方式,尤其是面对可爱的宝宝,家人和亲友总是忍不住送上无数的亲吻。但谁能想到,这些充满爱意的亲吻,竟有可能成为伤害宝宝的“凶器”!近日,河南郑州一名1岁2个月的宝宝凡凡,就因为家人频繁亲吻,被送进了医院,而罪魁祸首就是EB病毒,也就是俗称的“亲吻病” 。
三天前,还活泼可爱的凡凡,突然变得精神萎靡,小脸烧得通红,呼吸也变得急促起来,鼻孔里插着氧气管,虚弱地躺在病床上。凡凡妈妈心急如焚,后悔不已,怎么也没想到,平日里表达爱意的亲吻,竟成了伤害孩子的“凶器”。
原来,凡凡长得粉雕玉琢,十分可爱,家里的长辈和亲友总是忍不住凑上前,在孩子的小脸蛋、小手甚至嘴巴上亲个不停。这些充满爱意的举动,却在无形之中为病毒打开了入侵的大门。
据医生介绍,EB病毒在成年人群体中极为普遍,约90%的成年人都是病毒携带者。但对于免疫系统尚未发育完全的婴幼儿来说,这些看似无害的亲吻,实则暗藏危机。除了直接亲吻,用嘴嚼碎食物喂哺、共用餐具等行为,同样可能成为病毒传播的温床。
从医学角度来看,婴幼儿的淋巴系统就像没装杀毒软件的新电脑,随便一个成年人携带的常见病毒,都可能引发致命系统崩溃。看似温暖的亲吻,却可能让孩子陷入危险。除了EB病毒,疱疹病毒、链球菌等也可能通过亲吻、嚼食喂饭等行为传播给孩子,对孩子造成难以挽回的伤害。
消息一经传出,迅速引发了社会各界的关注。社交媒体上,网友们纷纷表达震惊和担忧。有的家长心有余悸,庆幸自己平时有所注意;有的则开始反思,意识到自己的育儿习惯可能存在问题。医生也站出来发声,再次强调:家长应避免亲吻孩子口鼻、小手等行为,也不要嚼碎食物喂哺,以防病毒传播。若孩子出现持续发热、咽痛等症状,需及时就医检查 。
这场事件折射出的,是传统育儿观念与现代健康知识的激烈碰撞。在许多家庭中,长辈们总认为“亲一亲”是表达疼爱的自然方式,却不知这可能成为伤害孩子的“温柔一刀”。与此同时,也有家长表示,自己平时会格外注意避免亲吻孩子,但面对长辈的热情往往难以拒绝。这种矛盾的背后,暴露出部分人群对儿童健康防护知识的匮乏。
从法律层面来看,虽然目前并没有明确的法律条文约束此类行为,但《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明确规定,监护人有责任为未成年人提供健康的生活环境。这提醒每一位家长,在面对亲友的亲昵举动时,既要理解对方的善意,更要坚定守护孩子的健康权益。
儿科专家呼吁,全社会应加强对儿童健康知识的普及。幼儿园、社区等机构可以定期开展科普讲座,用通俗易懂的方式向公众讲解病毒传播途径和防护措施。同时,家庭成员之间也需要建立科学的育儿共识,在表达爱意时,学会用更安全的方式代替亲吻,比如拥抱、轻抚等。
凡凡的遭遇,是给所有家长的一记沉重警钟。爱孩子,要用科学的方式,不要让无知的爱,变成伤害孩子的利刃。唯有如此,才能让孩子们在温暖与安全中茁壮成长,远离那些因无知带来的伤害。希望每个宝宝都能在正确的呵护下,健康快乐地长大!
来源:宜春日报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