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最近网上总有人喊“AI要抢你饭碗啦”,吓得我赶紧把锤子攥紧——咱水电工的活儿总不至于让机器人干吧?结果一查资料发现,还真有些职业像钉子户似的稳如泰山。听说那个叫DeepSeek的大模型自己都认栽——以下岗位,就算它成精了也碰不得!
最近网上总有人喊“AI要抢你饭碗啦”,吓得我赶紧把锤子攥紧——咱水电工的活儿总不至于让机器人干吧?结果一查资料发现,还真有些职业像钉子户似的稳如泰山。听说那个叫DeepSeek的大模型自己都认栽——以下岗位,就算它成精了也碰不得!
要说最让AI头疼的,还得数医院里那些穿白大褂的。神经外科大夫做开颅手术时,光靠CT片可不够,得凭手感摸脑沟回的纹理;急诊室护士安慰心脏病发作的老爷子,一句“别怕”比啥药都管用。去年四川某三甲医院引进AI辅助诊断系统,结果发现肿瘤晚期患者宁可听主治医师唠嗑半小时,也不愿对着冷冰冰的屏幕看报告单。为啥?机器不会握着你的手说“我们尽力了”啊!
教育口的老师们更是笑而不语。幼儿园王阿姨每天要处理十几次小朋友打架、三次意外摔伤、五次尿裤子事件,全靠眼观六路耳听八方的本事。前阵子北京试点AI助教,教数学题倒是挺溜,可遇到熊孩子撕书本、哭断气,那台机器人只会循环播放“同学请保持冷静”,急得园长直拍大腿:“这哪成啊!”
心理诊所里的张大夫更有发言权。上周接了个抑郁症患者,聊到第三小时突然掏出安眠药瓶子,还好张大夫眼疾手快抢过来。他说现在网上虽然有各种AI聊天机器人,可真要处理自杀干预这种高压场面,机器连“报警”按钮都找不到。更别说心理咨询师凭经验调整咨询策略,就像中医把脉——那感觉,机器学个屁!
说到动手能力,水电工师傅们直接翻白眼。上海徐汇区有个老电工,能在黑暗楼道里摸出三十年前的老电线接头,手指肚能分辨铜芯线氧化程度。上个月某小区电梯故障,维修工现场拆掉两百个零件重新组装,这活儿让AI看着图纸操作试试?估计拆到第150个螺丝就得卡壳。
艺术家们更是集体嗤笑。杭州有个画油画的姑娘,用AI生成了幅《星空》仿作,结果被策展人骂得狗血淋头:“梵高画星星是在发癫痫状态下完成的,你这像素块拼的是数码贴膜吧?”更绝的是景德镇陶艺大师,能把窑变裂纹变成山水画意境,这种鬼斧神工的造化,机器敢说自己行?
法律界的李律师举了个狠例子:去年代理离婚案,女方当庭掏出丈夫出轨照片时情绪崩溃,李律师突然改换调解方案,从财产分割转为婚姻关系修复。事后当事人说:“要是换个AI助手,肯定机械式往下念法条,我的婚姻就完了。”这话扎心,法律适用讲究“情理法”平衡,机器算得清公序良俗的账?
最绝的是殡仪馆化妆师老周。有回给车祸遇难者做遗体修复,家属跪下求他恢复逝者微笑面容。老周熬了三个通宵,用蜂蜡和油彩还原出死者生前笑容。他说:“这是对生命的尊重,换成AI顶多P张照片。”这话听着沉重,但道理没毛病——有些温度,算法永远模拟不来。
其实DeepSeek自己也承认,在情感联结、临场应变、价值判断这些维度,人类才是终极Boss。数据显示,心理咨询行业非科班出身者超过60%,但金牌顾问年收入轻松过百万;高级水管工月薪破万还经常加班,就是因为他们解决突发状况的能力值钱。说到底,AI终归是个工具,就像菜刀切不出厨师的手艺,软件绘不出画师的灵魂。
咱们普通人与其焦虑失业,不如想想怎么提升这些“人味儿”技能。你看成都某90后月嫂,靠独创的婴儿按摩手法月入3万;深圳80后电工开发了设备故障预判系统,工资比工程师还高。这才是正道——把重复性工作交给AI,腾出手来做机器干不了的事,这才叫借势升级。
说到底,科技浪潮来了,有人会被冲垮,有人却能踏浪前行。记住咯:越需要“人性温度”的活儿,越是咱的护城河。下次再听到“AI要毁掉人类饭碗”的危言耸听,不妨反问一句:“您家老太太病重,愿意听主治医师解释病情,还是对着电脑看数据分析?”
来源:勇敢的松鼠Z