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是人民功臣,唯一拥抱过毛主席的女兵,晚年因交不起药费被停药

360影视 国产动漫 2025-05-07 22:22 1

摘要:解秀梅于1932年出生于河北省高阳县于堤村的一个贫苦农民家庭,家里有6个孩子,她是家中的老大,从小就负担了大量的劳动,从而养成了她坚忍的性格。

她出生在一个农民家庭。

她是朝鲜战场上唯一获得一等功的志愿军女战士。

她也是在中南海怀仁堂的草坪上,第一个拥抱毛主席的女战士。

然而,她却在晚年病重时因交不起医药费,收到一张停药通知单。

她的名字叫解秀梅。

01

解秀梅于1932年出生于河北省高阳县于堤村的一个贫苦农民家庭,家里有6个孩子,她是家中的老大,从小就负担了大量的劳动,从而养成了她坚忍的性格。

童年的她目睹了日本侵略者的暴虐,饱经战乱之苦的她立志长大后要参军,将日本侵略者赶出国门。

1948年,16岁的她便参加了中国人民解放军,因为她学习能力强,又能歌善舞,所以被编入68军202师文工队,成为一名文工队员。

图|解秀梅

除了文工表演、去部队里宣传爱国爱党精神外,她每天还要抽时间看书读报。

在读报的过程中,她也被一些英雄事迹深深打动,这些都成了她表演的素材。

1951年,当一批批爱国青年高唱着“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时,她也要求报名入朝参战。

但是她是一名优秀的文工人员,部队不肯放人,她为此写了好几份申请书,才获得领导的批准。

拿到领导的批准书时,她还激动的咬破手指写下“为保家卫国,坚决抗美援朝,争取立功,为毛主席争光,为祖国争光”的血书。

1951年6月19日,当她所在的部队接到入朝作战的命令时,因为军情紧急,战士们紧锣密鼓的赶路,坐在闷罐车里面进入丹东后,剩下的路只能靠双脚前进。

途中,身材瘦小的她与男战士一样,背着30多斤重的物资急行军,为了防止美军突袭,只能昼伏夜行。

尽管身负重物,解秀梅仍主动担起宣传队的鼓舞任务,用唱歌和说快板的方式,为疲惫的战士带去快乐和鼓舞解乏。

她就像一个不知疲倦的精灵,在行军队伍中她跑前跑后为战士们送水,送干粮,为受伤的战士背行李,还帮大家缝补衣服。

18天的艰苦行军,她被评为“行军模范”,荣立三等功。

进入朝鲜后,她和文工队的战友们一起到各阵地巡回演出,阵地经常遭到敌人冷炮、冷枪袭击,她和队友们半蹲半跪也要将演出完成。

一次演出时,阵地遭到敌军突袭,乐器也被气浪损坏,她和队友就地取材,拿起脸盆、碗筷,边敲边唱,将英雄的模范事迹在阵地通过演出传播,极大地鼓舞了士气。

真是,只要思想不滑坡,办法总比困难多。

02

随着战场形势的复杂,伤病员也不断增加,部队医护人员不足。

解秀梅主动请缨,调到前线手术所做护理工作。

一个文工人员,突然转为医护人员,对于解秀梅来说跨度很大,尤其她从来没有接触过护理知识。

情况紧急,经过简单的护理知识培训后,她就被赶鸭子上架投入到救护工作中。

虽然护理不是太专业,但她对每一位伤病员就像对待自己的亲人一样照顾,伤员的手脚冻僵,她就将他们的手脚放进自己的衣服袖口里取暖。

一次她打柴、挖野菜归来,听到上空有敌机的声音,她立即想到手术所和病房里的伤员,便立即招呼伤病员转移,被敌机发现并投下Z弹,等大部分伤病员都被安全转移至防空洞时,她发现605团的排长李永华被困在病房里。

此时病房已经成为一片火海,解秀梅不顾个人安危向火海冲去,将李永华背出了火海。眼看快到防空洞时,一颗Z弹呼啸而下,她迅速放下李永华,将他紧紧护在自己身下,所幸Z弹掀起周围无数碎石和泥土,把他们埋起来,她被碎石砸伤,没有危及生命。

敌机走后,她忍着伤痛将李永华背进了防空洞,才欣慰地笑着瘫倒在地上。

战友们才发现她的胳膊和手部多处受伤,沾满了鲜血,棉衣和棉裤都被碎石打烂。

她的英雄事迹很快在前线传开,她也被记为一等功,并且被批准入了党。

她高兴得飞起,热泪盈眶地说:终于实现了“火线立功、入党的愿望”!

志愿军司令彭德怀接见她时说:这是我们当代的花木兰啊!

1952年初,为了宣传朝鲜战场取得的辉煌战果,志愿军总部在全军中选拔了170人组成归国报告团,解秀梅也光荣入选。

到达北京后,党和国家、军队的领导和各界代表数千人欢迎,场面非常热烈,解秀梅与代表团的成员们激动地高喊:祖国、母亲、您的儿女回来看您了!

归国后,解秀梅的老家河北省高阳县听说了她的动人事迹后,为她召开庆功大会,父老相亲6000人齐聚一堂,以她为傲,县政府给她送了“人民功臣”“光荣之家”两块大匾。

在家乡的庆功会过后,她随代表团在全国做巡回报告,她的英雄事迹感动着全国人民。

03

1953年5月23日,经代表团成员推荐,她接到了代表志愿军向毛泽东主席献花的光荣任务,在接到这个任务后,她激动不已,脑海中反复演练着:如何向毛主席敬礼?如何把花献给毛主席?跟毛主席说些什么?

当在中南海怀仁堂后面的大草坪上,她第一次看到毛主席时,又想到毛主席的儿子毛岸英入朝一个月就牺牲在了朝鲜战场上,联想到目睹无数战士在朝鲜战场上悲壮牺牲,她顿时情绪激动,在献花时,她不禁抱住了毛主席,忍不住失声痛哭。

这种感觉身处战场的人才能感同深受。

虽然这个动作远不在大家的预料之中,就连现场的工作人员都愣住了。

摄影师吕厚民在愣了几秒之后,立即按下快门,拍下了这感人的一幕,并留下了这张珍贵的历史照片。

三天后,解秀梅随代表团重返朝鲜,她再一次走进一个个志愿军阵地,一个个坑道,向战友们传递着毛主席对大家的关心,并介绍着祖国建设发展的喜讯。

著名作家巴金根据她的英雄事迹,创作了小说《团圆》,后来这部小说被改编成电影《英雄儿女》。

抗美援朝胜利后,解秀梅随部队回国,她辗转多份工作,因军队裁员,离开军队,转业到徐州市鼓楼区任团委书记,还担任过山东临沂市国棉八厂副书记,副厂长,到吉林蛟河县委组织部工作过,继而又回到河北石家庄地区印刷厂工作。

真是祖国一块砖,哪里需要哪里搬。

她辗转多地,多次被评为劳动模范。

她曾说:人不能躺在功劳薄上吃老本,更不能以此向组织提条件,要待遇。

1978年,45岁的她患上了脑硬塞,造成左半身瘫痪,她与病魔斗争长达17年之久,她从不愿麻烦组织,做康复治疗,她叫家人用自行车推着去,谢绝了单位派的车和派来的专人护理。

1994年,她病情加重住院长达半年之久,神志不清的她因交不起医药费,收到了医院的停药通知单,她都没有向组织求助。

恰好《解放军生活》编辑部为纪念反法西斯战争胜利50周年,准备采编一组演英雄、访英雄的稿件,编辑部的同志来到石家庄医院的病房里,他们看到神志不清的解秀梅与那张“停药通知单”后震惊了。

他们震惊的是:这样一位老英雄怎么能被这样对待呢?

编辑部的同志留下身上所有的钱,返回北京后他们与中央电视台采取统一行动,通过《焦点时刻》栏目,以“抢救英雄儿女——大众呼唤社会保险制度尽快普及”为题,连续编发了两期报道和评论。

“抢救英雄儿女”的节目播发后,引发了社会的强烈反响,慰问信、慰问金以及前来探望的人络绎不绝,社会上热爱英雄、关心英雄的热潮高涨。

她的困境在各级组织的关心和社会各界的援手下,彻底解决,但她却因病情过重,不久永远离开了我们。

她虽然离开了,但人民没有忘记她。

2021 年 6 月 31 日,在庆祝中国共产党百年华诞之际,她的家乡—河北省高阳县于堤村,建立了解秀梅广场,并在广场上用大理石雕塑了解秀梅18岁时斗志昂扬地奔赴抗美援朝战场的形象,并举行了解秀梅事迹报告会,让解秀梅的英雄事迹被更多人知道。

我为什么要写下这篇文章呢?

因为一个有希望的民族不能没有英雄,一个有前途的国家不能没有先锋。

尤其抗美援朝战争是我国的立国之战,是许许多多志愿军战士用血肉之躯为我们筑起了护国之盾,我们更应该铭记!

没有从天而降的英雄,只有挺身而出的凡人。

向解秀梅致敬!向每一位抗美援朝的志愿军战士致敬!

参考资料:

解秀梅百科

《女英雄解秀梅》

《亲历抗美援朝战争》

来源:黎庶文史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