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24年5月4日,北京市科学技术协会联合多部门发布4月“科学”流言榜,直指当前智能汽车领域最危险的认知误区——“辅助驾驶等于自动驾驶”。榜单披露,部分车主将车辆辅助驾驶功能视为“自动驾驶神器”,在行驶中玩手机、睡觉甚至离开驾驶座,导致交通事故频发。这场看似技
——从北京科协辟谣看智能驾驶时代的认知博弈
2024年5月4日,北京市科学技术协会联合多部门发布4月“科学”流言榜,直指当前智能汽车领域最危险的认知误区——“辅助驾驶等于自动驾驶”。榜单披露,部分车主将车辆辅助驾驶功能视为“自动驾驶神器”,在行驶中玩手机、睡觉甚至离开驾驶座,导致交通事故频发。这场看似技术术语的澄清,实则揭开了一个关乎生命安全、企业责任与科技伦理的复杂议题。
北京科协此次辟谣并非孤立事件。据统计,2023年我国搭载L2级辅助驾驶功能的乘用车销量达700万辆,但中国消费者协会调查显示,仅23%用户能准确区分“辅助驾驶”与“自动驾驶”概念。这种认知混乱已酿成惨痛教训:2024年3月,某新势力品牌车主在开启辅助驾驶后躺倒睡觉,车辆未能识别前方故障卡车,最终以100公里/小时速度追尾。
技术术语的“翻译困境”
车企宣传中,“自动导航辅助”“领航系统”等模糊表述加剧了概念混淆。某品牌将L2级功能命名为“完全自动驾驶能力”,被美国加州法院判定为“误导性宣传”并罚款200万美元。北京科协的辟谣,本质上是对科技传播失序的紧急干预。
认知落差的量化证据
清华大学车辆学院2023年实验显示:当系统提示“请接管方向盘”时,连续使用辅助驾驶1个月以上的用户,平均反应时间从初学者的2.3秒延长至5.8秒。这种“技术依赖症”印证了人类对自动化系统过度信任的心理机制。
部分企业采用“用词魔术”规避监管:将“自动驾驶”改为“智能驾驶”,在宣传视频中使用剪辑手法暗示“脱手驾驶”。2024年4月,某车企发布会演示车辆自动避让行人场景,后被曝光该功能尚未通过国家认证,仅是“实验室技术演示”。
神经科学研究表明,持续使用辅助驾驶会导致大脑前额叶皮层活跃度下降15%,这是人类产生“虚假控制感”的生理基础。当系统连续成功处理100次变道后,第101次突发状况时,驾驶员往往陷入“自动化悖论”——既依赖系统又缺乏应急能力。
我国现行《汽车驾驶自动化分级》国家标准于2021年实施,但未对宣传用语作出强制性规定。对比欧盟2024年1月生效的《人工智能责任指令》,要求车企必须用红色边框标注辅助驾驶功能限制,我国在风险提示标准化方面仍有差距。
行业内部存在“堆砌小数点”的怪象:L2+、L2.5、L2.9等概念层出不穷。某车企工程师透露:“所谓‘无限接近L3’,实则是将未成熟算法投放市场收集数据。”这种“以用户为测试员”的模式,将公共道路变为技术试验场。
2024年上海某法院判决书显示:开启辅助驾驶状态下发生事故,法院判定车主承担70%责任,车企因“未充分告知风险”承担30%。这种责任划分暴露出法律体系的适应性困境——当人类与AI共同操控车辆时,过错认定变得模糊不清。
美国公路安全保险协会(IIHS)研究证实:过度宣传导致公众对自动驾驶预期虚高,一旦发生事故,信任度会出现断崖式下跌。2023年特斯拉Autopilot事故曝光后,其系统接受度从68%暴跌至41%,修复信任所需时间是建立期的3倍。
可借鉴医药领域“适应症标注”制度,强制车企在宣传材料中注明:“本系统为L2级辅助驾驶,需全程保持注意力”。德国要求销售人员在交付车辆时进行30分钟功能讲解,该经验值得推广。
2024年3月,某车企公开辅助驾驶系统的16类限制场景(如暴雨、逆光等),并每周更新系统失效案例。这种“缺陷公示”机制可帮助用户建立理性认知,美国国家运输安全委员会(NTSB)已将其纳入安全评估体系。
北京科协的辟谣犹如一记警钟,敲响了智能驾驶狂飙突进背后的伦理危机。技术的每一次跃进,都需要匹配公众认知的同步升级、企业责任的切实履行、监管框架的动态进化。唯有破除“自动驾驶幻觉”,建立人机协同的新秩序,才能让智能汽车真正成为安全的移动空间,而非埋葬侥幸心理的钢铁棺材。
来源:爱车这一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