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时间倒回3月7日,首尔市政府大楼附近某建筑屋顶,老者将印有"守护尹锡悦"字样的传单抛向空中,随后点燃了浇满汽油的身体。经过13天的抢救,这位支持者最终在3月19日离世。而就在次日(3月20日),尹锡悦通过总统府公告表态"非常心痛",并派幕僚向家属转达:“已反复
最近首尔街头又冒起骇人黑烟——尹锡悦总统的支持者当街自焚,这已经是半年内第三起了。支持者用肉身当抗议武器,总统民调却在自杀式支持中诡异回升。
时间倒回3月7日,首尔市政府大楼附近某建筑屋顶,老者将印有"守护尹锡悦"字样的传单抛向空中,随后点燃了浇满汽油的身体。经过13天的抢救,这位支持者最终在3月19日离世。而就在次日(3月20日),尹锡悦通过总统府公告表态"非常心痛",并派幕僚向家属转达:“已反复阅读遗书,将铭记逝者遗志”。
这场景似曾相识——就在两个月前的1月15日,尹锡悦因涉嫌戒严令接受调查时,一名50多岁男子在果川公调处草坪自焚,五天后同样宣告不治。两起事件像镜子般映照出韩国政坛的魔幻现实:支持者用生命献祭,总统却总能在悲剧后收割政治资本。
细看两位自焚者的背景,会发现惊人的相似性:
年龄断层:一位79岁、一位50多岁,恰好对应韩国"失去的二十年"中受创最深的两个世代;经济困局:遗物中发现的租房合同显示,79岁老者蜗居在8平米单间,月租却占养老金七成;信息茧房:YTN调查发现,两人手机里装满了保守派自媒体APP,日均观看反在野党视频超6小时。这些人在现实中是被房价、养老、就业三座大山压垮的"隐形贫困层",却在虚拟世界被塑造成"爱国斗士"。就像《寄生虫》里的地下室家庭,他们只能抓住总统承诺的"打击既得利益集团"这根稻草,哪怕代价是燃烧自己。
尹锡悦团队的危机公关堪称“教科书级操作”:
时机把控:选择自焚者死亡次日(3月20日)发声,既避开“消费死者”的骂名,又抢占新闻黄金时段;话术设计:强调“反复阅读遗书”而非具体政策反思,既展示共情又规避实质承诺;议题转移:同步喊话绝食抗议团体“生命比弹劾重要”,把舆论焦点从自焚引向在野党"暴力政治"。这招“悲情变现”效果立竿见影——保守派票仓釜山、大邱等地支持率应声上涨3%,尤其是60岁以上选民好感度飙升。但首尔大学政治系教授金敏娥尖锐指出:“这不是政治信仰,而是绝望群体的斯德哥尔摩综合征。”
把时间轴拉长,会发现韩国政治极端化早有苗头:
1987年:大学生自焚抗议全斗焕军政府,催生民主化运动;2016年:朴槿惠亲信干政事件中,支持者绝食137天创纪录;2024年:进步派议员遭硫酸袭击,施暴者高呼“清除左翼病毒”。但如今的自焚已变质为“人肉助攻”——79岁老者撒传单时特意选择市政府大楼,显然深谙"死亡直播"的传播规律。高丽大学社会心理学团队发现,这类事件后相关政客的搜索量暴增470%,俨然形成“血色流量”产业链。
要斩断这个死亡链条,可能需要三剂猛药:
算法监管:强制YouTube公开政治内容推送机制,首尔市已试点“信息茧房破除计划”;社会保障:扩大45-65岁“中年失业者再培训”,目前该群体就业率仅58.3%;政治问责:推动《极端政治行为防治法》,禁止利用自杀事件进行宣传。但现实远比理想骨感——当生存成为赌博,总会有人押上性命换一张上升通道的门票。
结语:火光中的民主倒影
当79岁老者在烈焰中化作青烟,他们该记住的不是总统府的漂亮话,而是他租房合同上密密麻麻的赤字。真正的政治信仰,不该用平民的骨灰作祭品。
来源:雍户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