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25年1月,演员李昀锐将社交平台头像更换为一张90年代风格的童年照,意外掀起全网怀旧热潮。这张照片不仅成为网友“回忆杀”的导火索,更暗含其个人形象转型与新剧宣传的深层策略,展现了这位“待爆小生”细腻的运营智慧。
2025年1月,演员李昀锐将社交平台头像更换为一张90年代风格的童年照,意外掀起全网怀旧热潮。这张照片不仅成为网友“回忆杀”的导火索,更暗含其个人形象转型与新剧宣传的深层策略,展现了这位“待爆小生”细腻的运营智慧。
童年照引发的“集体记忆共振”
照片中的李昀锐约五六岁,身穿经典条纹T恤,顶着寸头短发,脸颊圆润、笑容灿烂,背景是90年代照相馆常见的布景。这张充满时代印记的照片迅速引发网友共鸣,“同款童年照大赛”随即登上热搜。评论区涌现大量用户晒出相似造型的老照片,有人感叹:“这根本是90后集体记忆的模板!”
这种情感共鸣的背后,是李昀锐团队对“怀旧经济”的精准把控。在快节奏的现代社会中,人们对纯真年代的向往成为流量密码。李昀锐的童年照恰似一台“时光机”,既满足了粉丝对其成长轨迹的好奇,又以普适性触发大众共情,成功拉近与观众的心理距离。
双胞胎兄弟“高仿效应”加持话题
照片热度未退,李昀锐双胞胎哥哥探班的路透视频再添一把火。兄弟二人宛如“复制粘贴”的外貌引发“人脸识别大挑战”,粉丝甚至将哥哥误认为本尊,高呼“防伪测试失败”。这种天然的话题性不仅强化了李昀锐“家庭暖男”的形象,更通过“双胞胎梗”制造出持续发酵的娱乐效应。网友调侃:“内娱终于有了自己的‘双子星’设定!”这种家族基因带来的辨识度,成为其个人IP的独特标签。
新剧《致1999年的自己》的沉浸式预热
头像更换并非单纯的怀旧操作,而是为新剧《致1999年的自己》埋下伏笔。该剧以90年代末为背景,讲述一代人的青春成长故事。李昀锐饰演的主角需要跨越年代感与少年感,童年照的释出恰好构建了“角色与演员生命轨迹重叠”的叙事。
更巧妙的是,团队同步曝光了李昀锐幼时与哥哥的爬山照、幼儿园打闹照等生活影像,形成“剧外剧”式的沉浸式营销。观众在考古中自然代入角色,实现“演员-角色-观众”三重时空的情感串联。这种“以真实经历喂养角色”的手法,既规避了生硬宣传,又为剧集注入了人文厚度。
形象转型:从“淡颜书生”到“时光叙事者”
此次营销事件也标志着李昀锐公众形象的升级。此前,他凭借《星汉灿烂》的袁善见、《九重紫》的宋墨等角色树立起“古装贵公子”标签,但个人特质始终与角色深度绑定。童年照的曝光,则将其从“角色容器”转变为“有故事感的真实个体”。
通过展现成长轨迹中的淘气往事(如被母亲催促收拾房间)、家庭互动细节,李昀锐成功塑造了“邻家男孩”的亲和形象。这种“去角色化”操作,恰恰契合了当下观众对“真实感艺人”的渴求——在工业包装盛行的娱乐圈,原生家庭故事与成长碎片成为最珍贵的“人格说明书”。
怀旧营销背后的行业启示
李昀锐团队的此次策划,为艺人营销提供了新范式:
1. 情感锚点选择:以高共鸣度的怀旧元素切入,降低传播门槛;
2. 多维度话题联动:将个人记忆、家庭趣事、作品宣发有机编织,形成话题矩阵;
3. 人格IP立体化:通过生活化内容稀释角色滤镜,构建更饱满的公众形象。
一张童年照,看似轻巧实则重若千钧。它既是李昀锐与90后一代的情感契约,也是其从“剧抛脸”向“人格型演员”跃迁的关键一步。在娱乐圈同质化营销泛滥的当下,这种以个人史勾连时代记忆的创意,或许正为行业指明了一条“真诚至上”的破局之路。正如网友所言:“最好的营销,是让观众在艺人身上看见自己的影子。”
来源:大雁帅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