院士被骂 “粪水浇菜反对派”到底冤不冤?

360影视 国产动漫 2025-05-07 23:17 2

摘要:中科院院士曾毅或许从未想过,自己在一次访谈中关于“未经发酵的粪水含有蛔虫卵和致病微生物”的严肃科普,竟被一些自媒体和营销号掐头去尾包装成 “院士痛批粪水浇菜有病毒” “院士反对农家肥”等爆款话题,引的网友吵翻了天,评论区 "专家又来祸祸农村" 等骂声此起彼伏,

中科院院士曾毅或许从未想过,自己在一次访谈中关于“未经发酵的粪水含有蛔虫卵和致病微生物”的严肃科普,竟被一些自媒体和营销号掐头去尾包装成 “院士痛批粪水浇菜有病毒” “院士反对农家肥”等爆款话题,引的网友吵翻了天,评论区 "专家又来祸祸农村" 等骂声此起彼伏,这背后,究竟藏着什么猫腻?

曾院士的原话其实说得很清楚:未经发酵的粪水含有病原体,直接浇菜有健康风险;但经过发酵处理,就是很好的有机肥。这本来是兼顾科学和传统的合理建议,可到了自媒体手里,直接被“剪辑”成了“粪水浇菜有毒,院士呼吁禁止”。

比如某三农博主,发文时故意截掉院士说“发酵后可用”的部分,配上 “院士说我们种了一辈子的菜都有问题” 的文字,评论区瞬间炸开锅,“专家又来瞎指挥”“根本不懂农村” 的骂声铺天盖地。还有公众号直接用“院士警告:你吃的菜可能泡在粪水里!”当标题,只字不提发酵处理的关键内容,靠着制造恐慌收割流量。

这些断章取义的操作,最受伤的就是科学家。曾院士深耕病毒学研究多年,提出粪水安全使用的建议,明明是为了大家的健康着想,却被骂“脱离实际”“不懂农村”。他带领团队研究的粪污处理技术,能有效杀灭病原体,让农家肥更安全,可这些真正有价值的内容,却被谣言淹没,鲜有人关注。

更严重的是,这种现象正在破坏公众对科学的信任。当越来越多人看到“专家”就下意识质疑,以后真正的科学知识、实用建议,还怎么传递给大众?

其实破解谣言并不难,关键是我们别当“情绪俘虏”。看到那些扎眼的标题,不妨停一停——去官网找找院士的完整发言,你会发现被剪掉的后半句,往往藏着真相;想想老家种地的亲戚,他们是不是也知道“粪要捂熟了才用”,就明白科学和传统从来不是对立的。

那些自媒体为了流量把科学家的话“腰斩”,把严谨的学术建议变成吵架的引子,消费的是公众的信任,毁掉的是知识传播的根基。如果“断章取义” 成了流量密码,以后谁还敢说真话?

曾院士被骂的这场闹剧,说白了是流量至上对科学精神的霸凌。我们或许改变不了算法,但至少能守住自己的判断力——不被标题牵着走,不替谣言当传声筒,让那些靠歪曲事实吃饭的人,再也割不到“科学的韭菜”。

写这篇文章,不是为了吵架,而是想让更多人知道:科学容不得“剪辑”,真相经不起“截肢”。当我们愿意花一分钟找原文、读完整,就是在给这个容易焦虑的时代,种下一颗理性的种子。

来源:新农财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