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黄二鸡汤铺盖面的后厨已经亮起灯,68岁的陈师傅把面团往案板上一摔,开始了今天第1876次扯面动作。
清晨五点,重庆荣昌老街的雾气还没散尽。
黄二鸡汤铺盖面的后厨已经亮起灯,68岁的陈师傅把面团往案板上一摔,开始了今天第1876次扯面动作。
案板上撒的面粉被风卷起,扑在陈师傅的深蓝色工装裤上。
他左手揪着面团,右腕猛地发力,整条面皮像魔术般在空中展开。
只是这次,他的眉毛拧成了麻花,嘴角耷拉得能挂油瓶——监控镜头刚好捕捉到这个瞬间。
"又来了又来了!"刷到视频的小李在地铁上笑出声。
手机屏幕里,陈师傅每扯一下面,额头皱纹就加深一分。
这条视频在五一假期像野火般蔓延,播放量24小时突破两千万。
评论区炸开了锅。
"这哪是扯面,分明是打工人周一早晨的怨气实体化!""建议给大爷申报非物质文化遗产——痛苦面具传承人""重庆文旅局速来,你们家老师傅快被面团绑架了!"
荣昌文旅局的官微小编凌晨三点被@消息震醒。
点开评论区,满屏都是@荣昌文旅的"举报":"报告组织,这个大爷需要心理疏导!""建议给大爷安排个笑容KPI考核!"
清晨六点,文旅局专车已经停在面馆门口。
当工作人员推开门时,陈师傅正对着堆积如山的面团叹气。
"陈老师,我们来帮您做表情管理了!"这句玩笑话,让后厨里正在揉面的三个徒弟笑弯了腰。
其实陈师傅的"痛苦面具"早就是老传统。
二十年前他拜师学艺时,师父就说过:"扯面人的脸,是跟着手腕力道走的。
"只不过以前每天只扯八百碗,皱眉次数还能控制在合理范围。
五一假期彻底打破了平衡。
原本上午备料下午打麻将的悠闲节奏,变成24小时轮轴转。
四十张方桌从店里摆到街心花园,排队的人群拐过三个巷口。
凌晨四点熬鸡汤的徒弟困得直打晃,陈师傅的右手腕肿得比左腕粗两圈。
"那天扯到第1001碗的时候,我感觉手腕要罢工了。
"陈师傅后来回忆时,终于露出了传说中的笑容。
文旅局送来的按摩仪和扩招的五个帮工,让他的表情管理成功从"生无可恋"切换到"人间值得"。
这出"变脸记"让网友集体破防。
有人翻出半年前视频对比:那时的陈师傅边扯面边哼川剧,还能跟食客唠家常。
现在看着监控里机械重复的动作,弹幕飘过一片"求大爷心理阴影面积"。
面馆第三代传人小黄揭秘:"师父这手绝活要反复摔打九十九次,面皮才能薄如蝉翼。
你们看到的痛苦表情,其实是气沉丹田的专业表现。
"可惜科学解释挡不住网友玩梗,#当代打工人精神状态演我大赛#话题下,陈师傅的表情包已经更新到3.0版本。
隔壁卖凉粉的王婶看得眼热:"老陈头现在比网红还红,昨天还有小姑娘举着手机蹲后厨直播。
"确实,现在来打卡的游客必点"痛苦面具套餐",吃完还要跟恢复笑容的陈师傅合影留念。
这场流量风暴让荣昌老街的商户们集体补课。
卖夏布的老板连夜注册短视频账号,卖卤鹅的摊主开始研究运镜技巧。
文旅局趁热推出"非遗体验游",把扯面、折扇、陶器制作打包成沉浸式套餐。
山东网友坐不住了:"上次淄博烧烤大叔的表情包还没玩够,重庆又整新活?""建议全国劳模评选增加表情管理分项!"更有机智的网友预言:"按这个趋势,下次该轮到兰州拉面师傅上才艺了。
"
流量退潮后,黄二鸡汤铺盖面的日销量稳定在三千碗。
陈师傅现在带着六个徒弟轮班,最让他高兴的是二徒弟创新了"三合一扯面法",效率提升三成。
"等新铺面装修好,下午又能去茶馆听评书咯。
"他说这话时眼角的皱纹都在跳舞。
这条百年老街上,蒸汽氤氲的后厨依旧热闹。
陈师傅的"痛苦面具"被装裱起来挂在墙上,成为新晋打卡点。
有食客发现,老师傅偶尔还是会露出招牌皱眉——那通常发生在年轻人浪费粮食的时候。
来源:近朱者赤一点号1